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甘州规划纲要

甘州区“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

发表日期:2023-02-02 16:45:00 发布机构:发展和改革局
索引号 620702066/2024-00005 发文字号
关键词 发布机构 发展和改革局
公开形式 责任部门
生成日期 2023-02-02 16:45:00 是否有效


甘州区“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十三五”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卫生健康委的支持指导下,区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初见成效,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初步形成,公共卫生重大疫情防控能力显著增强。“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主要指标处于全市前列为深入推进“十四五”时期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建设“健康甘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就

“十三五”期间,区卫生健康事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全市“六抓四保两提高”工作思路,以提高综合服务能力为目标,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工作要求,持续加大卫生领域投入,着力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妇幼卫生、城市社区卫生体系中医药强区建设,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质医疗资源进一步扩容升级,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率和满意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改善。    

(一)居民健康水平指标显著提升。“十三五”末,全区年度人口自然增长率6.26;总出生人口性别比基本趋于正常,人均预期寿命达73.45岁,新生儿死亡率3.52‰,婴儿死亡率4.8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29‰。传染病死亡占全部死因的比例不足1%。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接近或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十三五”期间,甘州区被命名为“全国慢性病防控综合示范区”、“全省中医药工作先进示范区”“全省医养结合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二)医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投资2.61亿元,新建区医院住院部大楼和区妇幼保健院孕产保健大楼;投资467万元,升级改造5个乡镇卫生院和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投资670万元,对基层医疗机构冬季供暖设施进行清洁能源改造新增DR、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中型医疗设备60台(件),其他设备21台(件),建成区域医学中心5个,区域危急重症急救中心5个全区医疗设施配套建设不断加强,医疗条件和就医环境明显改善,医疗卫生服务范围辐射至周边县、乡。

(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优质均衡全面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深入实施“行政部门牵头抓、专业机构包项抓、基层机构精准抓”的公共卫生服务同责共抓工程,全域推行网格化团队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切实强化慢性四病综合防治措施,探索推进医防融合创新发展,全区传染病疫情报告率达100%、及时率达100%,儿童计划免疫“五苗”接种覆盖率保持在99%以上,国家扩大免疫规划新增疫苗接种率达到98%以上,已连续20年无脊髓灰质炎病例发生。036月龄儿童系统保健管理率达97.86%,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率达92.89%,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100%,各项工作指标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四)乡村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按照医疗机构“三个一”、医务人员“三合格”、服务能力“三条线”的总体要求,不断提高全区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水平。截至“十三五”末,全区245个行政村设置村卫生室236个,配备合格村医315名,全部达到分类建设标准,有序开展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区18个乡镇设置卫生院18个、卫生院分院4个其中一级甲等卫生院20个,一级乙等卫生院2个22个卫生院设置内科(或外科、全科)、中医(或民族医)科、公共卫生科(或预防保健科)、药房(或化验室、影像室、治疗室)等科室能承担常见病、慢性病、地方病诊治以及危急重症病人初步现场急救、转诊等任务

(五)公立医院改革发展有序推进。根据省、市公立医院改革相关要求,按照“315”改革模式,建立公立医院管委会、理事会、监事会“三位一体”的法人治理机制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持续提升公立医院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全面落实公立医院用人备案制,区医院备案管理106人,184退休人员纳入区机关事业单位保险局管理,有效缓解了医院运营负担床位财政补贴额度进一步增加,新增补贴床位220张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有效控制,区医院医疗费用增长幅度控制在10%以内,药占比控制30%以内,百元医疗收入中消耗的卫生材料费用控制在20元以内。

(六)医卫综合监管能力全面加强。严格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和办事制度,进一步理顺卫生行政许可办理程序,及时公布行政审批各项流程及办事要求,制定区卫生健康系统《行政执法公示办法》《执法全过程记录办法》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办法》,建立医疗机构综合监管联席会议制度,深入开展打击“两非”工作截至“十三五”末,全区医疗投诉和医疗纠纷发生率明显下降,医患矛盾明显缓和,群众就医获得感不断提升。

(七)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认真贯彻国家卫健委《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意见》,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建设配套政策,建立健全投入补偿机制,整合现有城市卫生资源城市社区全科医生、社区护士专业培训力度不断提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全区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3个(中心6个、站17个),服务覆盖率达100%,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新型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形成,社区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八)农村卫生健康事业稳步发展。持续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中央、省、市级财政资金实施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改造建设和基本医疗卫生设备配备项目,及时落实236个村卫生室村医补助,为315名在岗乡村医生购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为核定年满60周岁的离岗乡村医生发放养老补助,发放率100%。建立区级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机制,区、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健全,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九)中医药特色优势日益凸显抢抓中医药振兴发展机遇,健全中医药产业体系,培育中医药特色服务,全区中医药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全区公立医疗机构全部开展中医药服务项目,中医药参与医疗诊疗率达到85%以上,基层中医药服务100%全覆盖。“十三五”末,我区建成道地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3个,种植中药材3.2万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面积2.9万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率达91%,实现工业总产值1.06亿元。甘州区先后被命名为“甘肃省中医药工作先进和示范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十)专业人才队伍持续壮大。大力实施优秀人才培养工程,构筑高质量、多层次、高效率的人才教育培训工作平台,扎实开展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社区卫生服务岗位培训、农村卫生人员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全区医疗卫生单位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923人(在编在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918人,招聘专业技术人员1005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2人,副高级职称111人,中级职称336人,初级职称452人研究生学历6人,本科学历1178人,大专学历711人,中专及以下学历28人引进本科以上医学专业大学毕业生139名。高层次人才队伍逐步壮大,高级职称的比重和研究生以上学历比重明显提升。

(十一)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中向好。严格落实“三个不变”总要求,全面实施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强化出生人口监测预测,完善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一孩出生规模下降,二孩出生规模上升,全面两孩政策成效显著。不断加大计划生育家庭扶助力度,家庭抚幼和养老功能逐步增强,妇幼健康和生育服务深度融合,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制度和家庭发展支持政策健全完善,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为健康甘州建设奠定了良好的人口环境。““十三五”末,全区人口总数53.1万人,人口出生率8.6‰,人口自然增长率6.26‰

(十二)卫生健康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建立健全全员人口信息、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基础资源等数据库,强化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等应用系统数据集成和业务协同。积极推动公立医院逐步接入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依托平台实现医疗机构之间诊疗信息互通共享。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架构的公共卫生信息网络系统全面建立,实现了疫情和重大突发事件的网络直报,各乡镇卫生院依托区级平台,建立了以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为核心的临床信息系统

二、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的挑战

1.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分布不均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医疗与预防保健之间、中医与西医之间发展不协调,医疗资源城乡之间配置不均衡。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缓慢,缺少有效竞争。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相对不足,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数量达不到国家配置标准,队伍结构不尽合理,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匮乏。

2.公共卫生服务应急能力有待提高。重大疫情防控能力、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妇幼健康保障、综合监督等方面职能落实不够全面,不能完全满足公共卫生服务的需要。公共卫生服务协同推进体制机制还需进一步理顺,信息资源共享还需加强,服务能力和水平还需提高。基层医疗机构二级以下常规手术、正常分娩、高危孕产妇筛查等业务能力尚需提升和改善。

3.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居民医疗健康需求不相适应,部分医疗机构分工不够明确、功能不够全面,密切协作的服务体系仍需完善。区域分级诊疗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积极、稳妥、有序的分级诊疗制度还不够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仍需不断提升。卫生监督体系还需进一步健全。

4.中医药特色优势有待进一步增强。缺乏龙头型中医医疗机构对中医药产业的牵引和带动引领。中医药服务系统化、集约化、专业化、现代化和智能化程度不高。中药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还不完善,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缓慢,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比例较低,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经营模式尚未真正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不足。

5.卫生人才不足制约卫生事业发展。医疗卫生优质人才总量不足,人员结构不合理,全区现有卫生系统高级职称105人,中级职称280人,初级职称419人。乡镇卫生院副高职称人才占比较低,高学历、高年资专业人员短缺。高层次的学术带头人和优秀的基层中医药人才相对匮乏,人才队伍年龄普遍两极化,中医药临床人才后继乏人。优秀医学院校毕业生招不来、下不去、留不住的现象比较突出。特别是偏远、人口较少的乡镇普遍存在人才队伍不稳定,人才引不进、留不住、服务能力弱的问题。

面临的机遇

1.健康中国战略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民健康,把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把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重要位置,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成为新要求。发展健康服务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极大地丰富了卫生健康事业的内涵和外延,为卫生健康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视察甘肃、张掖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全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前进方向、带来诸多政策利好。

2.经济社会发展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地理位置独特重要、优势明显,形成向西为主、多向并进的枢纽通道优势;省、市“一带一路”“黄河上游高质量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医战略的深入实施对我区卫生健康事业对外交流合作和区域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西部大开发和健康扶贫等重大政策对促进全卫生健康事业跨越发展带来利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良好,卫生设施建设日臻完善,为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了发展环境。居民健康消费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新型健康、慢病管理和养老与临终关怀等众多健康服务新业态迅速崛起。

3.全面深化医改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注入澎湃活力。“十四五”期间,随着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的统筹推进,将进入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决胜阶段和改革措施密集出台期,使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完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更加合理、城乡医疗资源分配更加公平、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更高、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为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注入新活力。

4.三孩政策全面实施为人口均衡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国家三孩政策的实施,对调整人口结构带来利好,广大妇女儿童健康主题已经从生命安全守底线扩展到全面健康促发展,对健康的多元化需求日趋旺盛,对妇幼保健机构、助产机构快速发展拓展业务也带来了新机遇。

5.信息化和医药科技创新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与健康服务深度融合,为创新医疗卫生服务形式、提高服务效率、改善服务体验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医疗卫生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全医药创新体系日益完善,医药科技不断突破,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第二章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党的精神,深入贯彻落实视察甘肃、张掖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严格落实疫情常态化防控各项措施,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创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全面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聚焦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工作部署,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思想,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以促健康、转模式、强基层、重保障为着力点,坚持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坚持推进卫生健康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生活困难群众倾斜,坚持推进卫生健康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坚持推进卫生健康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推动全卫生健康体系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二、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多元发展。强化政府办医责任,突出公益性,鼓励支持社会办医,保障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公共卫生服务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发挥政府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主导作用,完善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机制,形成政府、社会、公民共同参与的多元治理格局。

健康导向,预防为主。推进健康甘州建设,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紧盯“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目标,促进医疗与预防、卫生与计生服务更紧密结合,提升基本卫生健康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强个性化公共卫生服务,促进公共卫生服务普惠共享。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优化人口分布和卫生资源配置,统筹考虑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公立和民营之间、中医和西医之间、医疗和公共卫生之间的资源分配和发展,既兼顾各方利益,又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协调发展。

创新驱动,智慧发展。促进医疗卫生事业与生命健康产业联动发展,促进生物医学、“互联网+”等新技术向医疗行业渗透,促进新技术、新服务、新业态的快速转化利用,抢占精准医疗、智慧医疗发展高地。

三、主要目标

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为宗旨,以打造“健康甘州”为核心,进一步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医疗卫生健康服务可及性,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增加群众满意度。落实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合理布局医疗卫生机构突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建成城市5分钟、农村15分钟医疗服务圈;加快推进分级诊疗与双向转诊机制建设,个人就医负担明显减轻;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升公共卫生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加快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设;统筹推进社会办医,基本形成多元化的办医保局;推进“智慧医疗”建设,实现卫生健康管理数字化、医疗服务智能化、人口健康信息网络化;进一步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提高人口健康素质,持续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到2025年,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位于全市领先水平,城乡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与卫生服务指标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十四五”期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目标:

1.居民健康指标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到2025年,健康甘州建设取得突破进展,卫生与健康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升级,基本医疗服质量明显提升,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创新取得新成效,覆盖居民生命全周期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程全面贯彻实施,全民健康促进活动更加活跃,优生优育优教水平进一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居民健康素养全面提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左右严格落实母婴安全“五项制度“,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2/10万以内,新生儿、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4‰、6‰和8‰以内。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6.8岁。居民健康素养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达到16%以上。

2.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以居民健康需求和存在问题为导向,统筹规划区域医疗卫生资源,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与结构,促进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进市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更加均衡。加居民健康筛查力度,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把健康管理落实到预防治疗全过程,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向健康管理服务模式转型。

3.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建立与甘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医疗健康需求相匹配,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到2025年,全区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控制在8.5张,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公共卫生人员数分别达到3.5人、4.9人、1人,医护比达到1:1.4。

4.发挥中医优势促进医养融合发展。积极构建具有甘州特色、适合甘州实际的养老服务体系,将中医“简、便、验、廉、安”的特点应用于养老服务,缓解老龄化的财政压力。大力发展以社区居家养老为基础的“两院融合、医养一体”医养联合体,着力增强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开展医养结合示范机构中医康养工作,开展“陇家福·幸福寓所”等创建活动,精心打造一批具有养老照护、健康服务、生活扶助、心理慰藉、文体娱乐为一体的医养结合示范点。

5.建设结构合理特色突出的人才队伍。不断深化各项制度改革,加快人才结构调整,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发挥人力资源总体功能。完善中层干部和核心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进编制备案制,完善中层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考核机制及后备干部推荐选拔机制。实施对专业技术人才激励机制,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十四五”期间,努力培养正高级专家20名以上、副高级专家30名主治医生90名;新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率达80%以上,医学继续教育覆盖率达100%,力争临床学科骨干逐年增加5%以上。继续抓好在职卫生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学历教育,提高卫生队伍整体素质,到2025年底实现执业(助理)医师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60%以上。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每年引进50名本科以上医学生和5名以上学科带头人,选拔引进高层次专业人员充实卫生队伍,进一步改善人员结构。

甘州区“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指标体系

领域

指标

2025年

指标属性

健康水平

人均预期寿命(岁)

76.8

预期指标

婴儿死亡率(‰)

≤6

预期指标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8

预期指标

孕产妇死亡率(1/10万)

≤14

预期指标

疾病预防

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98

约束性指标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

≥80

预期指标

高血压规范管理率

≥60

预期指标

糖尿病规范管理率

≥60

预期指标

法定传染病报告率(%)

≥100

预期指标

健康管理

65岁以上老人健康管理率(%)

≥80

约束性指标

6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

≥90

约束性指标

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

≥90

约束性指标

医疗服务

院内感染发病率

≤3.2

预期指标

30天内再次住院率

≤2.2

预期指标

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

≤10

预期指标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全区总诊疗量(%)

≥65

约束性指标

二级医院平均住院天数(%)

≤7.8

约束性指标

医疗资源

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

≥8.5

预期指标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3.5

预期指标

每千人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4.9

预期指标

每千人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数(人)

≥1

预期指标

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师数(人)

≥4

预期指标

本科以上卫生技术人员占比(%)

≥60

预期指标

15分钟内可到达医疗机构住户占比(%)

≥70

预期指标

计划生育

常住人口政策生育率(%)

≥95

预期指标

第三章 主要任务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视察甘肃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以加快推进“健康甘州”建设为主线,以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结合甘州实际,围绕区委、区政府总体部署,在科学评估“十三五”卫生健康事业规划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投入机制,加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力度,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改善基层基础设施条件,落实乡村医生待遇,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加快“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健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在全社会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风尚,助推健康甘州建设。

一、积极推进健康甘州建设行动

坚持全民参与,推进社会共建共享,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实施健康知识普及、合理膳食、全民健身、控烟、心理健康促进、健康环境促进、中医药促进健康、妇幼健康促进、中小学健康促进、职业健康保护、老年健康促进、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癌症防治、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糖尿病防治、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控、爱国卫生运动、健全食品安全与环境监测等19个具体行动,健全社会落实预防为主的制度体系。加快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努力提高健康管理水平,引导群众树立正确健康观念,加强早期干预,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延长健康寿命。

二、健全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通过资源整合与要素投入,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加快构建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

(一)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编制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服务体系规划,按照“控制总量、调整存量、增加增量”原则,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数量、规模和布局,增强规划的约束力,定期向社会公示规划执行情况。加快儿童、肿瘤、心血管、康复、口腔、精神卫生、产科、老年医疗护理等重点专科建设。优先建设发展区级医院(包括中医院),全面实施区级医院标准化建设,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将区医院发展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并按照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合理设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二)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实施卫生健康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甘肃河西走廊(张掖)医疗应急物资储备仓库、区疾病预防与卫生应急处置中心、区医院传染病大楼、区中医院、区医院职工党群教育培训中心、区妇幼保健院孕产保健大楼续建等6个重点项目。全力实施上秦镇医养结合中心等1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扩建项目。依据“大专科、应突发、可持续、可延展”的工作思路,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对重大传染病区项目和生物安全实验室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能力,补齐区域传染病专业机构不足短板,促进甘州区生态文明建设提质增量。

(三)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医。用足用活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发展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支持政策,创新投融资方式,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加快全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按照省卫健委《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审批管理的通知》要求,进一步规范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审批管理,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对社会资本举办的只提供传统中医门诊部、诊所的医疗机构,对其设置规划和区域卫生发展规划不做布局限制。鼓励社会力量与公立医院在基本建设、后勤服务等领域开展多层次业务合作。重点支持社会资本举办专科医院,特别是康复、精神和儿童等专科医院。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等机构,提高老年康复医疗服务能力。到2025年,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和服务率达到总量的30%左右,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提供中医服务量占中医医疗机构服务总量的20%。

(四)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快建成以中医医院为主体,其他类别医院和基层卫生机构为基础,中医门诊部和诊所为补充,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到2025年,全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都能按标准提供中医药服务。加强中医药设备配置和中医药人员配备,加大名中医传承工作室、中医名科室、中医名院建设力度。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工程,依托现有机构,加强中医临床、中药、护理、健康服务管理等中医药特色教育培训,加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加强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建立一批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完成甘州区中医医院。加快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实施中医治未病工程,提升医疗机构治未病能力,拓展治未病服务领域。到2025年,区内二级中医院设立治未病科,30%的妇幼健康服务机构提供治未病服务,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及50%的村卫生室均能开展中医健康干预服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内容和覆盖人群不断扩大。         

(五)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健全完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医疗绩效评价体系及医疗质量控制动态监测反馈机制,严格落实医疗技术与手术分级管理制度,进一步缩短综合医院出院者平均住院日,提高病床使用率,二级医院平均住院日7.8天, 30天再住院率小于2.2%。开展临床用药监督管理,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小于10%。加强医师执业管理,健全医师定期考核制度。实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双休日及节假日门诊、远程会诊等工作,持续改善医疗服务。加强采供血服务网络建设,完善无偿献血者即时直报业务。积极化解医疗纠纷,探索实施医疗责任保险风险分担机制。

(六)构建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全面建成体系完善、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的信息化精准化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统筹推进医药分开,建立完善科学补偿机制。建立不同层级、不同类别、不同举办主体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的运行机制,基层卫生机构普遍具备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能力。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合理就医秩序,健全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各级医疗机构实行“先看病、后付费”制度,强化乡、村和社区“网底”功能。

(七)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提升基层门诊、急诊急救、住院、检查检验、中医药、康复等医疗服务能力,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普遍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要求。常住人口超过1万人的乡镇卫生院、常住人口超过800人的行政村卫生室均达到建设标准要求。优先支持乡镇中心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按需配备或更新DR、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救护车等设备。同时,为村卫生室配备基本诊疗设备,扶持乡镇卫生院特色科室建设。加强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在乡镇卫生院加挂区医院分院牌子,落实中心卫生院院长科级待遇;探索实施医共体内机构医保资金打包支付、统筹调配,稳步提升基层卫生院服务能力。

三、统筹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强化疾病防控措施。

1.加强传染病防控工作。科学设置传染病基础监测网络,完善新发和重大传染病监测预警评估体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点加强实验室检测能力和监测网络建设,达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目标要求。提高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加强流动人口预防接种管理质量。强化麻疹疫苗接种和监测管理;加强艾滋病和性传播疾病防治,全面推进综合干预措施;强化结核病和耐多药肺结核的规范化诊治、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肺结核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90%;控制乙肝病毒传播,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下降到7%以下;落实鼠疫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控制急性鼠疫疫情的发生;加强碘缺乏病、地方性中毒等重点地方病的防治。做好手足口病传染病和人畜共患传染病的防范与应对准备工作。加强以传染病防控需求为导向的重点学科建设,建立起一支高水平、高素质、整体结构合理的专业队伍。

2.提升慢性病综合防控水平。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慢性疾病防控机制。将慢性病防治重点从“疾病治疗”向“危险因素控制”转变。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减少慢性病危害。继续做好高血压、糖尿病综合防控工作,高血压、糖尿病的规范管理率达到60%以上。健全完善肿瘤、心血管事件信息登记制度,强化早筛查、早发现,积极推进早诊断、早治疗。大力开展健康促进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服务,抑郁症治疗率在“十三五”基础上显著提高。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90%以上,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16%以上。加强职业病治疗与康复能力建设。

3.推进医防融合发展。坚持“预防为主、基层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方针,树牢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防治结合的公共卫生安全体制。加快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完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社康中心“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明确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建立健全不同机构间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机制。

4.提升重大疾病防治能力。加快建设区域性传染病救治、公共卫生突发应急处置、围产期保健、出生缺陷干预、职业中毒控制中心。推进癌症、心脑血管病、神经系统损伤康复、精神卫生等专科能力建设,打造区域性防治技术指导中心。推动卒中、胸痛(心梗)、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创伤等“五大救治中心”建设,完善高危妊娠、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筛查机制。

5.提高公共卫生均等化水平。规范实施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居民健康服务,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健全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质量标准,完善绩效评价和财政核拨补助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提供公共卫生服务。

(二)加强重点人群健康管理。

1.加强青少年健康管理。制定实施中小学和托幼机构健康教育工作指南,加强学校课桌椅、照明、营养餐等卫生管理,完善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加强近视眼、龋齿、肥胖、手足口病、麻疹、红眼病等常见疾病监测和干预管理。坚持眼保健操、课间操,增加课间活动和体育课,保证中小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有1小时的体育锻炼。

2.加强妇幼儿童健康工作。改革完善生育服务管理,整合妇幼保健与计生技术服务链,健全妇幼健康服务体系,提高优生优育优教服务水平,促进计生家庭发展能力建设,创建省级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区。加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中的孕产妇、儿童健康管理,进一步提升孕产妇和儿童系统管理率。做好新生儿保健、生长发育监测等服务,加强儿童疾病防治和预防伤害。到到2025年,全区孕产妇死亡率控制12/10万以内,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6‰和8‰以下。实施妇幼保健优质服务示范工程,继续开展妇女常见病筛查,城市、农村覆盖率分别达到90%、85%。全面推广宫颈癌和乳腺癌检查,确保全区妇女每三年至少享受一次免费“两癌”筛查。切实加强高危孕产妇尤其是边远地区和流动人口孕产妇及新生儿、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紧急救治、转诊和管理,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将艾滋病、梅毒、乙肝等母婴传播阻断纳入妇幼保健日常工作,让每位孕产妇孕期接受一次免费筛查。进一步完善新生儿出生缺陷三期预防体系,落实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措施。

3.加强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管理。推广以慢性病管理和老年营养运动干预为主的适宜技术,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和关怀服务,及早预防阿尔茨海默病。建立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老年病医院和老年病科、康复医院、护理院为支撑,综合医院为技术后盾的老年健康服务网络。制定医养融合服务标准,全面推进医养融合发展,建设慢性病健康中心,不断提升慢性病防治能力。

4.加强残疾人和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完善残疾人康复护理体系,普及残疾人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全面提升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全方位、多渠道发现精神障碍患者,积极推行“病重治疗在医院,康复服务在社区”管理模式,提升严重精神障碍救治救助患者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精神障碍患者防治管理和康复服务机制,逐步提高精神障碍防治,积极开展心理健康促进工作和精神卫生宣传教育。推进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健康促进示范区创建活动。

5.加强流动人口低收入人群健康管理。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加强流动人口健康教育,推动流动人口健康促进行动实施。提高流动孕产妇和儿童保健管理率,提高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率。推动医保异地就医实时结算,完善覆盖流动人口、低收入人群的医疗救助制度。

(三)提高卫生应急能力。健全完善区级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建设区疾控中心规范处置突发传染病的应急值守、消杀和物资储备专用场所,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资源调配。加强急救队伍能力储备,创建一支专业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卫生应急队伍。加快完善突发事件预测预警风险评估体系和突发事件实验室检测体系及质量控制体系。到2025年,基本建成人员结构合理、功能齐全、机制完善、运行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

(四)提升综合监督能力进一步整合优化卫生健康监督执法资源,积极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综合监督执法加大设备装备和执法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有效提升监督执法能力。加大对行政执法单位及执法人员的监督力度,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规范综合监督执法行为。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自由裁量权行使,完善卫生健康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严格落实行政处罚结果公示制度。

(五)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加强食品安全风险识别、风险监测能力和机构建设,完成区级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标准化建设。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覆盖所有行政区域,基本实现地方特色食品风险监测开展城乡特别是农村地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工作。强化食源性疾病监测、溯源、预警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率提高到98%。健全完善各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上报机制加强各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人员能力培训。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

四、着力强化医疗保障体系

(一)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积极推进医保资金总额付费、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制度,积极探索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按服务绩效付费,健全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供应商谈判协商与风险分担机制,发挥医疗保障对医疗服务和药品费用杠杆作用。加快推进基本医保异地就医结算,全面实现医保智能监控,将医保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延伸到医务人员和保障对象个人。逐步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医保经办。

(二)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在基层医疗机构全面配备使用基本药物的基础上,区级公立医疗机构全面配备优先选择使用基本药物。强化短缺药品储备制度和应急供给机制,建立平台药品和医用耗材招采管理子系统,完善区乡村一体化配送与“两票制”,建立健全以基本药物为重点的临床用药综合评价体系。到2025年,所有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高值医用耗材全面实现网上采购,药品、高值医用耗材平均配送率达到95%以上。到“十四五”末,药品高值耗材供应体系更加完善。

(三)保障药品医疗器械安全。加强对药物研发机构及研发过程动态管理,推进药品生产领域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保障药品安全有效,促进医药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落实国家药品标准提高行动计划,协同做好基本药物和中药注射剂质量标准、中成药地方标准提升、中药颗粒饮片标准统一等工作。落实GMP认证制度,加强中药质量源头管理,强化特殊药品监管和药物滥用监测,提高药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加强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预警。

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一)优化人口长期发展策略。完善有利于人口均衡发展的政策体系,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健全宣传倡导、依法管理、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计划生育长效工作机制,深化人口领域重大问题研判,完善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推进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为育龄群众提供免费优质的生殖健康服务。改革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方式,更加注重服务家庭,健全以生育支持、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为主题的家庭发展政策。探索和改进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网络,推进服务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着力夯实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大力加强人口监测及信息化建设,建立出生人口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掌握人口变动和发展趋势,深化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为各级各相关部门决策人口问题及出台政策提供数据支撑。

(二)完善生育服务体系。推动人口和生育工作由控制人口数量为主向调控总量、提升素质和优化结构并举转变,由行政管理为主向更加注重服务家庭转变,由政府主导向政府、社会和公民多元共治转变。统筹卫生健康资源,更加注重宣传倡导、服务关怀、政策引导和依法行政。依法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取消相关生育制约措施,深化人口服务管理改革,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性,探索建立完善促进婴幼儿照护规范管理体系和服务供给体系,积极推进0-3岁婴幼儿照护事业发展。全面推进育龄群众知情选择,向其提供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服务,提高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三)大力推进养老事业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高老年人疾病预防保健力度,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完善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转变老年人护理模式,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建立以机构为支撑、社区为依托、居家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体系,缓解老年人看病养老压力。发展医养结合,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促进养老服务优质化、精细化,满足不同群体需求。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老年护理服务机构,为老年患者等人群提供健康管理、康复促进、长期护理等服务。健全完善老年护理相关服务指南和规范。加强老年护理服务队伍建设,开展老年护理从业人员培训,不断提高服务能力。针对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人制定专门补助政策,并做好与长期护理保险的衔接。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六、推动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一)促进健康服务产业发展。结合实际和特色优势,合理定位、科学规划,争取国土空间规划、市政配套等政策支持,在机构准入、人才引进、执业环境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和倾斜,积极探索体制创新打造健康服务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医疗、健康管理、健康养老、康复医疗、中医药、健康保险等服务产业。加快形成健康旅游、体育健身、休闲保健、健康文化等健康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健康保险,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等多种形式医疗执业保险。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促进健康产业聚集和健康产业园发展,建设“甘州健康”产业园,推动健康产业发展。鼓励科技创新,实现健康服务信息化。培育一批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中医药等重点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落实农业农村、教育、发改、环保、文旅等相关部门、单位出台的健康产业政策,催生健康新产业和新业态,培育一批有特色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实现健康相关领域融合发展、协调推进,积极扶持健康产业发展,大力引导健康消费,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二)加强全民健康教育。实施全民健康教育工程,加大健康生活方式引导、宣传力度。建立全域性、常态化的权威健康专家辅导体系。构建居民积极参与体系,培育健康素养,倡导健康生活。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健康宣教服务能力,夯实基层健康教育辅导员队伍,推动健康教育工作不断发展。在教育体系中,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生长发育特点,深入开展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应急救护知识教育,以开齐上好体育与健康课为基础,不断丰富课程和学习内容,加大传统与新兴健康教育模式的结合力度,加强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健康教育宣传阵地建设。以重点人群为抓手,加大对生活习惯因素造成健康损害疾病的健康宣传力度。全面普及膳食营养知识,引导居民形成科学合理的膳食习惯。加强对学校、幼儿园、养老机构等营养工作的指导,广泛开展控烟履约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烟草危害的认识,逐步形成不在公共场所吸烟的良好风气。加强限酒健康教育,控制未成年人饮酒和酒精过度使用,加强有害酒精使用监测。

(三)完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加大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力度,推动中医药与养老融合发展,促进中医医疗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在养老服务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支撑,建立健全医疗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鼓励开通养老医疗机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老年人医疗、护理、卫生保健、健康监测和健康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康复护理服务,推动二级以上医院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之间的转诊与合作。大力发展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疗养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促进慢性病全程防治管理服务同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紧密结合。加强老年常见病、慢性病的健康指导和综合干预,推动开展老年心理健康与关怀服务。发展居家养老,全面建立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人补贴制度,建立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制度。

(四)培育健康服务业相关支撑产业。加快发展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心理健康、母婴照料和疾病预防服务,促进以治疗为主转向预防为主。支持自主知识产权药品、医疗器械和其他相关健康产品的研发制造和应用。大力发展第三方服务,引导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中心和影像中心,支持发展第三方的医疗、健康管理服务评价以及健康市场调查和咨询服务。公平对待社会力量提供的食品风险评估检测服务。大力发展专业化、市场化的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完善科技中介体系。

七、健全卫生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一)加快区域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完善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及业务系统建设,普及应用电子健康码。推广应用全民健康信息标准,扩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接入范围,推动区域内去流程化进程和数据协同能力。推进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健康医疗领域应用,大力开展健康医疗大数据分析应用,全面加强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严格执行信息安全和数据管理相关规定。以等保2.0标准为抓手,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水平,争取辖区内二级医院最低达到二级等保。持续推进区域医疗协同服务,加快构建基层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促进区、乡、村医疗机构之间医疗信息和医疗资源共享以及业务培训,实现全区各级医疗机构之间远程会诊、检验结果和影像检查结果等数据共享,并与省级平台对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二)拓展健康大数据运用。推进医疗健康大数据应用体系建设,强化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贯穿个人生命周期的医疗健康大数据分析应用。积极应用物联网技术、可穿戴设备等,探索健康服务新模式,强化预防治疗、康复等精细服务和居民连续健康信息管理业务协同,提高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深入推进健康医疗信息惠民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互联网健康咨询、院前诊断指导、网上预约分诊、移动支付和检查检验结果查询、随访跟踪等应用,形成规范、共享、互信的诊疗流程。全面建立远程医疗应用体系,提供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病理、远程心电诊断服务,健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机制,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纵深分布。

(三)推动信息化建设有序发展。科学制定公共卫生信息化发展计划,建立人口全覆盖、生命全过程、工作全天候的医疗健康工作机制,促进医疗健康卫生健康服务管理更加精细化、规范化,决策更加科学化、现代化。加大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投入,统筹考虑信息系统前期建设和后期维护费用,探索多元融资渠道,积极引进社会资本,拓宽信息化建设投资渠道,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信息化建设备案制度,合理规划信息系统建设更新,避免重复投资和浪费。加强公共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采用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培育一批精通信息技术和公共卫生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普及信息化知识,更好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要求。

八、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不断强化人才培养。实施科教兴医战略,重点扶持建设医学重点学科群,建设医学重点专科,大力培养引进学科带头人,招录大量的优秀青年人才,努力培养适用型卫生人才。搭建科研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和交流合作平台,加强学科带头人培养和人才梯队建设。积极扩大全科及儿科、精神科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的培训规模。加强公立医院院长职业培训,全面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新进城市公立医院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必须接受规定期限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二)着力优化人才结构。大力实施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工程,落实各医疗机构人员编制政策。加强急需紧缺人才队伍建设,围绕重点专科,加大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力度。继续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人才队伍建设,二级以上医院每个专业科室至少配备1名合格的主治医师。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配备1名合格的执业医师或全科医师。每个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合格的乡村医生或执业(助理)医师。

(三)持续优化人才保障。通过建立和完善人才服务保障政策体系,瞄准人才工作后半段,在留住人才上下功夫,在服务人才上出实招,从落户、就业安居、补贴、奖励等方面入手,多措并举,全力做好人才服务保障,促进人才发展。推出一站式、全天候、全方位的人才服务措施,做细做实高层次人才服务工作,构建更加灵活、科学、高效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让人才放心在甘州安家,全身心投入到医疗事业创新发展之中,为甘州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助力甘州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卫生健康事业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和生活质量的重大民生问题。各乡镇、街道和区属各部门单位要切实加强领导,将本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指标纳入年度目标,实行绩效考核评价。要明确职责,合理配置公共资源,认真组织落实,有序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加强宏观指导和组织协调,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相关配套政策。要加强部门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动员全社会支持和参与卫生健康工作,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二、完善投入机制

全面落实政府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投入政策,加大对中医医院、传染病医院、综合医院传染病区建设的支持力度。在资金投入、人才培养、医保政策等方面予以倾斜,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政策资金和专项资金,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卫生健康事业。所有卫生健康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均纳入本地国土空间规划,并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完善政府健康风险防范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统筹规划、协调、部署和督促全区公共卫生工作。

三、加大宣传引导

    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维护促进人民健康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广泛宣传推进健康中国、健康甘州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主要政策措施。加强卫生健康系统政风、行风建设。深入弘扬医学人文精神,加强正面宣传、舆论监督、科学引导和典型报道,普及科学就医、健康生活理念,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引导公众树立尊重医生就是尊重生命的理念,增强对卫生健康工作和医务工作者的理解认同,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良好氛围。加强对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宣传,选树先进典型,弘扬崇高精神,提高医务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认同感。

四、强化监测评估

依法履行监管职能,保证监管行为的公正性和有效性,整顿和规范健康相关产业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强化卫生健康民主与法制建设,完善工作机制,提高依法行政工作能力。区属相关部门、单位要落实主体责任,建立《规划》实施绩效评价体系和考核督查机制,将《规划》贯彻落实情况纳入年度绩效考评范围。建立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监测指标体系,成立多层次、多范围、多学科、多专业卫生健康专家委员会。建立常态化督查考核机制,在区政府主导下,开展允许第三方参与全过程监督和阶段性进展评估,适时对目标任务进行必要调整,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相关政策解读:http://www.gsgz.gov.cn/gzzfxxgk/zfwj_6041/zcjd_6040/202302/t20230208_981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