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时光里静待花开的美丽
人生应该有诗和远方
回顾21年甘州教育的日子,岁月温婉,倍感珍贵,那些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日子,蓦然回眸,原来我一直都在追寻着,努力着,用一双“隐形的翅膀”在飞翔,期待甘州教育的明天会更好。那一幕幕岁月梳妆的记忆,见证了教育人不忘初心,追逐教育梦想的足迹,沉淀在心底,定格成教育人生的永恒,一份执念和不舍时时叩击着我的内心,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1998年的秋天,必定是一段难忘的经历。张掖师专毕业后,我分配到一个偏远的乡村学校——甘州区沙井镇寺儿沟学校任教,离城35公里,离家有60多公里,学校有小学、初中和幼儿园,共12间平房教室,还有10多间面积很小的平房,是老师宿舍,全校有学生700多人,50多个老师扎根在这里,默默无闻地耕耘在农村教育的沃土上。我带初中语文,兼任班任工作,星期一到星期五我都陪伴在学生身边,离家远,交通不便,再加上教师工资乡镇统筹,一年多不发工资,时常回家不可能。每到周末,作为一个外乡人的孤寂和无奈便涌上心头,其他同事都在学校附近,回家干活,维持生计。在校他们热爱教育,教书育人,在家他们耕耘田地,养家糊口,看着他们一天到晚忙碌的身影,我的内心充满了感动。他们平凡的教育生活中,渗透着生命的淳朴、善良和执着。有时学校就我一个人,我在学校最北面的幼儿园住着,周末的晚上,月亮挂在枝头,我就会扪心自问:我在追寻什么?一种莫名的惆怅和伤感涌上心头,老教师们出于好心,还偷偷告诉我:“小刘,周末住在幼儿园害怕吗?原先那是坟地,睡觉要注意。”说真的,我害怕过,半夜惊醒过,尤其在狂风大作的晚上,北风刮的门窗呼呼响,我迷惘过。父亲对我说:“不怕,你是读书人,鬼都怕你!”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看着学生那渴求知识的虔诚目光,那一声声真诚的问候,我更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一切孤独和寂寞,都是人生最美的风景。
在这期间,我把时间用在读书和提升专业素养上,通过自学考试,先后取得西北师大政治学本科和心理学本科。人生有诗和远方,就不怕孤独和寂寞。
2002年,为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甘州区学校结构布局调整,合班并校,要集中教育优势资源,办更好的教育。通过公开选拔,我调到了第二农中任教,这是一所初中义务教育和高中职业教育共存的学校。在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新修了教学楼、学生住宿楼和餐厅,教学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昔日的小土炉,已经成为历史,师生们再不发愁冬天生炉子,再不怕冬天挨冻了。更加令人欣慰的是,国家大力扶持农村教育,全面实施“两免一补”政策,使好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再因经济困难为上学发愁,我对甘州教育充满了信心。
我的教学任务很繁重,担任初三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在平时认真备课,上课,反思,辅导,陪伴学生,我和学生们一起成长,分享成功的喜悦。反思教学得失,尝试“情景教学法”、作文“五评”教学法,总结教法,虚心学习,再反思,再提升,心里只想把每一节课上好,把班带好,让学生快乐健康成长。
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孩子们都能安心上学,学习成绩不断提高,使我更加坚信,一个仰望天空的人,上天不会辜负。一个追求诗和远方的人,生命永远生机勃发。
用一颗心写下人生历程中的每一次感动,每一次执念。
让孩子找到回家的路
2001年,傍晚时分的校园,一阵秋风吹过,树叶萧萧而下,阵阵凉意涌上心头。已是深秋时节,晚自习时分,远远望去,教室里灯光闪闪。我的心里涌动着一份温暖和希望。担任八年级(2)班的班主任已有两个多月了,我对学生的情况还很陌生,尤其是家庭情况不甚了解。今天正好上晚自习,打算找几个学生再好好谈一谈。当我信心满满走进教室的时候,发现学生胡霞不在,看了一下时间,上晚自习已经三十分钟了。我问学生胡霞去哪儿了,可是谁都不知道,我很着急,与家长又无法联系。心想,每次开班会,都强调纪律,可是胡霞还是自由散漫,多次迟到。深秋的晚上一片漆黑,心里焦虑不安,正打算和几个学生一起去找,却听到教室门外的“报告”声,我赶忙打开教室门,胡霞一声不吭,头埋的很低,默默地站在那儿,神情木然,一句话都不说。正在这时,晚自习铃声响了,我严厉地说:“我不想看到这样的事情再发生。”我再没有看她,就去办公室了。当晚自习铃声再次响起的时候,班长匆匆忙忙的跑来告诉我:“胡霞又不见了!”我的心猛地揪了一下,心里一片茫然,这可怎么办?
我把曹丽同学叫到办公室,曹丽说:“老师,你知道吗,其实胡霞很可怜,她没有妈妈,她的爸爸不关心她,她很孤独,今天是她妈妈的忌日,她一定是坟地去看她妈妈了,所以来晚了!”我脑子里一片空白,自责和愧疚涌上心头,我该怎么办?曹霞说:”老师,我们赶快分头去找吧,也许她又去她妈妈的坟地了。“
在漆黑的秋夜,我的脑子里只有一个愿望,让胡霞回家吧!我带着六个熟悉胡霞情况的学生,先到她家里,她父亲不在,门锁着。我们又去村后的坟地找了一圈,还是没有,我的心在隐隐的作痛,不知去哪儿找。曹丽因着急带着发颤的声音说:“老师,这可怎么办,再去哪儿找?”看着学生们惊慌失措的样子,我的心怦怦直跳。我们找来了几个手电筒照明,前面的路不再那么漆黑,学生的心里也有了希望和温暖。我说:“我们一定要把胡霞找回来。”我们一边喊,一边沿着村子的河岸一直走,出了村子,我们隐隐约约听到有人低低的哭泣,跑过去一看,原来胡霞一个人坐在河岸边的石头上哭泣,当她看到我们时,就像看到了亲人一样,眼睛里满是泪水。我的眼里闪着泪花,我跑过去扶起她,伤感的说:“胡霞同学,老师对不起你,我真不知道你家的情况,老师对你关心不够。”胡霞的眼泪像粒粒珠子打在我的手背上,重重砸在我的心里,我的心也在流泪。胡霞哭着说:“老师,是我不对,谢谢你们来找我。”大家都劝胡霞不要哭了,都说虽然你妈妈不在了,但我们都是你的兄弟姐妹,班级就是你的家。胡霞感动的连连点头。
我扶着我伤心的学生走在回家的路上。
此后,我把胡霞的情况向学校做了汇报,领导很重视,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助学,使她圆满的完成了学业。随着甘州教育的发展,政府对单亲家庭的孩子,积极给予经济上的救助,使许多孩子完成了学业,实现了人生梦想。
多年过去了,我的脑海里还时时会浮现出胡霞伤心无助的身影。这使我懂得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我们耐心细致的了解他,认识他。教育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看得见自我,让孩子真正体验到家的温暖和亲人般的关怀,教育要让孩子找到回家的路。
有时教育更需要温暖和挚爱,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只要积极行动起来,形成教育合力,一定能使那些弱势学生重拾生活的信心。
老师,谢谢你
记的有一次,秋季勤工俭学,去农家掰玉米,一天傍晚下起了雨,我和学生冒雨向学校赶,我在前面带路,学生在后面跟着,到校后,我们都成了落汤鸡,这时班长告诉我陈丹和徐志华没有来,雨太大,我一听,给班长交代了一下,冒雨赶忙去找,在半路上,我发现了我的学生。原来陈丹自行车坏了,徐志华正用一只手扶着自行车,另一只手吃力的推车,雨大坡滑,泥泞土路,我跑过去时,两个学生仿佛看到了救星,大声喊着我,我把陈丹的车子扛到肩上,带着两个学生回到学校。先让他们换了衣服,学校食堂已经没有饭了,我到外面买了包子和菜饼让孩子们吃饱,我发现陈丹有点着凉,买了感冒药让喝上,陈丹激动地说:“老师,谢谢你!”晚上,我不放心,直到深夜,看到孩子们睡的真香,我才回到房中休息下。教育有时很简单,就是一种仁爱和慈悲。
担任初三的班主任和语文课,工作是繁重的,也是辛苦的,但我是快乐的。我每天早起,去管理班级和指导早读,有时到宿舍去叫醒学生。有的学生家里条件不好,家长生活费给的很少,吃饭都成问题,那时候,国家还没有实行“两免一补”,有几个学生有退学的念头,我的工资不高,每月800多元,有时我买上早餐让学生吃,我把家中的衣服送给学生穿,同时班级互助组积极行动起来,帮助他们,有几次马晓芬、孙谋、罗林等同学都流泪了。作为一名普通的老师,我尽己所能,把满满的关爱送给他们,支持他们上完初中。有时学生因贫困会做一些傻事,需要我们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老师,我要上学
初三毕业后,有的学生还想上学,但因家庭生活困难,上高中学费无法筹集,家长也一筹莫展,马晓芳就是这种情况。有一次马晓芳找到我说:“老师我想上职高,我真的想上学,可我妈不让上。”我知道情况后,心里很着急,开校前的一天下午,我独自一人骑着自行车去马晓芳家。作为单亲家庭,父亲离家出走,母亲艰难地支撑着这个家,家里还有一个孩子在上小学五年级。家中只有六亩薄田,如果两人都上学,确实不易。马晓芬的妈妈流着泪对我说:“刘老师,不是我不让她上高中,家里就我一个人支撑,无法再供她上学了。”马晓芳蹲在一个角落里伤心的哭着。面对此情此境,我很伤感,我在心里默默祈愿,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能让这些贫困家庭的孩子有上学的机会。带着伤感我回到了学校,我把这件事告诉了校长,校长听完后,很感动,说:“只要马晓芳上学,学校就支持她,学校虽然经费困难,但可以考虑给她减免职高学费,让她上学。”一股暖流涌动心头,我很感动,多好的校长。我再次骑上自行车,赶到马晓芳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她们,马晓芳高兴的哭了,她的母亲也泣不成声,拉着我的手,激动的说:“谢谢学校,谢谢刘老师。”在这一瞬间,我的眼眶也湿润了。后来,上级部门核实了情况,每年给予特殊救助,马晓芳同学学习刻苦,顺利完成了学业,并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回想教育的过往,作为张掖甘州人,21年,能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我倍感欣慰和自豪。面对家乡教育的大发展,我的内心激动不已。由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我不再担心学生们会挨饿受冻,不再担心因家庭困难而辍学,真的,21年,我见证了甘州教育日新月异的发展!
21年,有许许多多的感动和不舍,我学会了用手中的笔书写每一次感动,每一次感悟。我曾多次参加全国诗歌散文大赛并获奖,在《人民教育》《甘肃教育》《教育学文摘》《甘肃日报》《张掖日报》《黑河水》《诗刊》《甘州诗词》等期刊报纸发表文章多篇。我坚信“以阳光的生命态势,怀揣一份梦想,一份坚守,一份执着,倾其一生,默默的等待花开,漫长的等待后,必将是花开四野,让芬芳飘满生命的每一个季节。”
21个年头,甘州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土平房教室变成现在宽敞明亮的教学楼,由用墨汁刷制得水泥黑板早已被现代化的电子白板所代替,冬天师生们被熏得满身烟味的土火炉早已成为历史的沉迹,现代化的地暖,干净又舒适;一辆辆崭新的校车,安全又敞亮。每天看着学生们灿烂的笑脸,内心不禁感叹祖国富强了,甘州教育的明天越来越好!
青春年华易逝,当年风华正茂的少年,岁月的笔触已渐渐涂白了两鬓的黑发,但我很欣慰,在教育时光的路上,我的甘州教育梦在一步步实现。我甘愿做守望麦田的人,痴心不改,怀揣梦想,用一颗心写下人生历程中的每一次感动,每一次执念,在寂寞和孤独中享受一份教育的幸福和快乐。
(张掖市第四中学 刘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