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记略
改革开放以来,张掖市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外来务工、经商人员日渐增多,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举家进城居住,甘州区城区常住人数急剧增加。而农村学校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校舍及教育教学设施得不到及时维修、更换,大量学生为追求优质教育资源进城,农村生源逐年减少,出现了城区教育资源越来越紧张,无法满足现实需要,而农村学校出现了许多“微型班”、“袖珍班”,致使90年代全区农村中小学出现布点多、规模小、教育质量不高、教育资源闲置浪费严重的现象。
进入21世纪以来,教学点布局、教育资源配置的矛盾更加凸显。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立足全区教育实情,提出因地制宜调整中小学布局结构的思路,严格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模办学、注重效益,实事求是、稳步推进"的工作原则,积极探索实施中小学结构布局调整工作,制定出台了《甘州区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实施方案》,稳步推进中小学结构布局调整。对小学生源较少、两校相聚在2.5公里以内、学生上学步行行程不超过半小时的学校,采取合班或并校的方式,将两校合并为一校,或将两校中高年级平行班合并。不愿合班并校的可实行隔年招收,对班额过小,每年生源在20人以下,与其他学校又相距较远不能合并的学校,采取隔年招生或复式教学的办法,以增大班额,减少班数。
2001年至2009年,针对全区农村生源逐年下降,学校布点多、规模小、教育资源浪费等突出问题,依据“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资源配置”的调整方案,至2009年,共撤并规模小、质量低、效益差的学校93所,全区学校由2000年的278所调整为185所(含教学点),减少学校比例达33.5%。
从2010年开始,按照“四个集中”(高中阶段学校向城区集中、初中向城镇集中、小学向乡镇集中、教学点向行政村集中)的原则,围绕“因地制宜,先建后撤”思路,进行第三轮布局结构调整,共撤并规模小、质量差、效益低的学校33所,全区学校数由2000年的278所调整到152所(含26个教学点),减少学校比例达54.7%。
在中小学学校布局调整的同时,积极在龙渠、靖安等乡镇探索实施了“一乡一校数点一园”的办学模式和乡镇教育“一体化”管理改革,形成了农村小学向人口集中的村镇集中,初中向中心乡镇合并,保留边远教学点,有效整合了教育资源,提高了办学效益,农村教育资源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2001年以来,区上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在城区新建了九年一贯制金安苑学校,南关小学整体异地迁建为九年制南关学校,青西小学改设为青西中学,2018年秋学期恢复青西小学办学,青西中学整体搬迁至原张掖中学校址恢复张掖育才中学办学,相继扩建了劳动街小学、民族小学、马神庙街小学,有效缓解了城区中小学生入学难的压力。2013年以来,相继在新区规划新建了甘州区大成学校、甘州中学和思源实验学校,甘泉街小学建设项目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即将开工建设,在新老城区初步形成了学校向东西南北外围扩展延伸的基本框架。
至2018年,甘州区有中小学118所。其中,职教中心1所、高级中学1所、初级中学8所(含综合实践学校)、九年一贯制学校26所(含育英学校)、完全小学81所,另有小学教学点27个。全区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张弛有度、点面结合、分布合理,使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资源效益得到了极大发挥,有效化解了教育发展中的矛盾,促进了基础教育资源公平配置,为全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甘州区政协 康 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