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地方史志>史志资料

我眼中的甘州

发表日期:2022-05-20 10:54 编辑录入: 甘州区区志办审核 来源:

我出生在大西北河西走廊的张掖市,虽然这里是古丝绸之路重镇,是新亚欧大陆桥的要道,自古有戈壁绿洲,塞上江南的美誉,但近代很长一段时间这里风沙肆虐、气候干燥、交通闭塞、经济落后。

1956年,我的母亲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来到大西北的上海知青,曾经不止一次给我讲过她们初到张掖时的情景。那时的张掖像西北其他地方一样,贫瘠荒芜,封闭落后,残缺的城墙,矮旧的房屋,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商铺,只有四条从鼓楼延伸百米的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女性们大多是小脚,识字的很少,大家都裹着一身灰土布衣服看不出年龄性别。每到风沙的季节,大风卷着尘土漫天飞舞,遮天蔽日。很多知青都发生了嘴裂、手裂、流鼻血的情况。“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这首诗充分体现当年母亲支边时张掖的恶劣环境和艰苦的条件。

我出生在七十年代,成长在八九十年代,对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生活的改善感触最深。小时候物资匮乏,很少穿新衣服,常常是一件衣服老大穿了老二穿,缝缝补补老三穿。有一次弄丢了一双新买的塑料凉鞋,被母亲狠狠的打了一顿。每年只有过年才能吃到好吃的,平时大人总是把难得的一点零食锁起来,偶尔孩子表现好了才给奖励一颗糖,家里来了客人才打开一个罐头。那时候家乡交通不便,出去到外地要坐几天几夜的火车,而且拥挤不堪,常常买不到座位票。有年冬天我和妈妈去上海,在火车上整整站了三天三夜,下车时我们的腿脚全都肿了。

如今的张掖和全国很多城市一样,发展迅速,日新月异。与当年母亲支边时可谓是翻天覆地,是焕然一新。高铁,高速,机场,四通八达,到北京上海只需要两三个小时的飞机。市内高楼林立,马路纵横,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给家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迎来了飞速发展期。随着祁连山生态环境治理和退耕还林,我的家乡湿地环绕,山青水绿,环境变好了,空气湿润了,风沙不再肆虐,张掖成为了真正的戈壁绿洲,塞上江南。

我经常对女儿说,你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几代人无私奉献、砥砺奋斗而来的。不久的将来你也将接过我们手中接力棒,承担起建设祖国的责任,肩负起复兴中华的伟大使命。我们的时代是追梦的时代,我们的精神是奋斗的精神,处在新时期节点上的你们,应不负前贤之努力,继往开来,共铸伟大中国梦!

(中共甘州区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