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地方史志>史志资料

家乡的变迁

发表日期:2022-03-18 11:19 编辑录入: 甘州区区志办审核 来源: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这风云变幻的70年里,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50年代祖辈讲的“吃树皮”“嚼草根”回忆与说教,60年代“文化大革命”的艰难经历,80年代“玉米馍”“白馒头”基本温饱问题的解决,到90年以来讲究饮食结构均衡,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从家庭来说,我父辈们经历了从新中国成立初到如今的七十年,他们是这一段历史的见证者,也是讲述者。听他们说,他们小时候连吃饱饭都是一种问题,甚至一度,在59、60年的时候,走在大街上,你就只能看见光秃秃的树,因为树皮与树叶早已被人吃光,那个时候,他们吃的是树皮与野草。后来,生活条件稍有改善,他们吃上了红薯、山芋干,再后来,他们吃上了玉米面,窝窝头,逐渐能填饱肚子,但如今,温饱已不成问题,饮食也更加注重健康与多元。生产队作为二十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一种组织,对当时人们的饮食影响巨大。尽管当时的人们用大量的时间下地做工,甚至一些刚生过孩子的女人为了挣工分直接就去下地做工,但是人们还是食不果腹,甚至在60年代出现了饥荒。从父辈们的讲述中,我明白了如今党领导人民解决温饱问题,奔向小康经历了多少的苦难,也感受到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巨大进步的来之不易。

服装,也是折射一代人,一个时代发展变革的标志之一。国家层面,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上流行过列宁装、军便服、中山装等,反映着时代的主流与时代的变迁;从家庭层面,我的家里好像是三个时代的服饰的反映,父辈们的深色老式衣服,我和媳妇的正装,以及子女颜色众多、款式多样的“补丁裳”“洞洞裤”等时尚服装。

住所,是自古至今人们生存的必需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诗人杜甫的殷切期盼,“住上不漏风不漏雨的房子”,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的期盼。新中国成立初,像很多普通人家一样,我家也是泥土堆成的房子,这种房子十分不稳固,一遇到刮风下雨便会漏风漏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住房条件得到了显著的改善,混凝土做成的房子更加稳固,也更加美观。走进农村,参差不齐的小房子变成了鳞次栉比的小区;走进城市,低矮的平房变成了一栋栋高楼大厦。“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养,弱有所扶,住有所居”的美好愿望在逐步实现着,新中国成立70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有了更大的幸福感。

用的方面。70年来,人们的生活工具、生产工具都在不断的改革创新。上世纪流行着“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的结婚聘礼老四件,到改革开放初期,又流行起了被称为新四件的“彩电、洗衣机、冰箱、录音机”,现如今,全自动洗衣机、空调、电脑、轿车、智能手机都已普及,人们的交往联系越来越方便。曾经听父亲说,他小的时候,生产队的有钱人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十里八乡的人都会搬着小凳子,一起坐在院子里从未开始的雪花屏幕等待,看《霍元甲》《陈真》等,更记忆忧新的主题曲现在都能ok一下。男人骑着“28”自行车、女人的“链盒”自行车都是一种“骄傲的资本”“妖娆的气息”,骑在大街上都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与羡慕。可见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再看今日,智能电视机已进入千家万户,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也让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看新闻、看电视、看电影、打电话等,淘宝、支付宝的使用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以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拿现金就可以付款。那个时代的人或许会很难想象到如今我们的生活有多么的便利,正如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很难想象到我们的前辈经历了多么艰难的生活一样。

出行。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般人出行主要是靠双腿,后来,自行车逐渐普及成了常见的出行方式,再后来,摩托车,电动车也迅速普及,如今,私家车已经普及,但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推崇一种更加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于是,地铁、共享单车应运而生。随着我国科技的大力投入,飞机、高铁等远距离出行方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中国高铁,在国内外都享有极高的声誉,中国高铁已经成为中国制造的一个名片。就像我家一样,父辈们出门喜欢骑自行车,但是这和以前骑自行车的想法与感受却完全不同了,现在骑自行车出行是一种健康绿色的环保方式,而不是因为没有其他的选择。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的出行方式从单一到多元,从缓慢到快速,从落后到先进。经历了太多的艰难困苦,但我们的国家矢志不渝,我们的研究人员坚持不懈,刻苦钻研,70年的执着追求,为我们创造了交通安全便捷的今天。

(靖安乡财政所 张龙波  曹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