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事业见证甘州辉煌七十年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甘州区档案事业发展蒸蒸日上,从“国家模式”向“社会模式”过渡,档案工作重心逐步从高层、宏观转向基层、微观,从政治领域转向经济、科技、文化、生活领域,从党政机关转向企事业单位、社区、农村和家庭,从服务党和国家转向服务社会和老百姓,从实体档案的利用转向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利用。
档案管理体制不断理顺
1949--1959年是甘州区档案事业的初创阶段,档案业务活动不多。1958年8月31日成立张掖县档案馆,1958年12月2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张掖县,设立县级张掖市。1959年2月15日张掖市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随之改为市档案馆,隶属张掖市筹委办公室分管。1961 年12月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市,恢复县,市档案馆又更名为县档案馆。“文化大革命” 开始后,县档案馆机构撤销,人员调离,业务瘫痪,制度废弃,档案资料库房由“县革委政治部”代管。1972年县档案馆恢复工作。1980年1月18日,根据全国和全省档案工作会议精神,设立了“张掖县档案局”,与县委档案馆合署办公,一套机构,两个牌子。馆址设在旧县委大院内,馆舍建筑面积为260平方米,有工作人员5人。1983年12月1日,机构撤并中撤销县档案局,保留县档案馆。1984年3月17日又恢复张掖县档案局,与县档案馆合为一套机构,两个牌子。1985年5月14日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县档案馆又随之更名为市档案馆。1991年1月23日成立张掖市档案学会。1995年经县委、县政府的支持,档案局争取资金在原县政府后院修建了面积为1062平方米,结构三层的独立一体的办公楼,同年档案馆被省档案局授予甘肃省综合档案馆省一级称号。2001年成立中共张掖市档案局支部委员会。2002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市建区,市档案馆又随之更名为甘州区档案局(馆),核定编制7人。2007年根据《关于档案局等33个事业单位列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范围的通知》(甘区机编办〔2007〕73号)文件,档案局(馆)登记为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2011年3月随区政府搬迁至区委党校办公,占用办公面积600平方米,有工作人员7人。2015年随区政府再次搬迁至滨河新区政府会务中心,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其中库房面积1800平方米,编制8人。2019年党政机关机构改革,甘州区档案局行政职能划转给甘州区委办公室,做为挂牌机构,而档案馆隶属为区委的直属事业单位。70年来,档案局(馆)随着不同时期的变化,历经数次机构体制的调整,档案彰显出档案工作在党的建设中的巨大作用。
档案事业节节攀高
基层档案室建设稳步推进。1972年以后,县委组织12人的清档协作小组,对全县党政机关单位历年积存的文件重点进行清理、鉴定,1981年以后,甘州区档案事业进入全面发展的高潮,档案事业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建立了基本符合国家规范的档案馆,各部门各单位都建立起了适应工作需要的档案室,开始对各门类、各载体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至1981年建起机关档案室56个,企事业单位档案室8个,档案专柜305个,专兼职文档人员126人,专职文档人员9人,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到1995年,机关档案室增至132个,其中专门档案室5个。到2018年,机关、企事业单位建档率达到98%以上。基层档案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区档案事业稳步发展。
从1991年开始,在全区开展了机关档案管理上等升级活动。根据《甘肃省各级机关档案管理上等升级试行办法》和《甘肃省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实施办法》,甘州区档案局先后对甘州区人事局、教育局、环保局、城建局、区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国税局、水务局、农行、工行、合作银行、派出所、上秦镇、南街街道等单位档案室开展创建升级规范化管理工作,至2018年全区共创建特级档案室2个,全省机关档案工作示范单位7个,省一级档案室72个,省二级档案室87个,省三级档案室29个,全区档案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
从1997年开始,区档案局根据省、市档案部门的部署,以新墩乡白塔村为试点,开展新一轮村级建档工作。1999年甘肃省档案局下发了《甘肃省村级档案管理暂行办法》,区档案局每年派出业务人员深入到全区各个乡镇及所属的村(居委会),根据新的村级档案管理办法开展档案的收集、整理和业务指导工作。2000年9月在全省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张掖现场会议上,甘州区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得到国家档案局、省档案局和各地州市档案局领导和会议代表的一致好评。到2002年,全区22个乡镇均建立了乡镇机关档案室,244个行政村建立了档案专柜,档案达到了规范管理,部分乡镇机关档案室达到了省一级标准。2004年为配合退耕还林工程,区档案局对全区退耕还林文件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共立卷1084卷。同年甘州区档案局根据区委办、区政府办《关于认真做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档案移交工作的意见》,对撤销的廿里堡乡、和平乡、小河乡、西洞乡1994年前的档案进行了整理、接收进馆。2009年全省开展“千村百乡”档案工作示范工程,到2013年我区已创建上秦等3个乡镇示范室,上秦镇高升庵村等30个村级示范室。2010至2011年,林改工作结束后,档案局派业务人员对全区涉及林改的15个乡77个村逐一进行指导整理,历时一年,共整理林改档案6大类,1870盒,3738卷。2015年土地确权工作开始后,提前介入,制定收集清单,及时指导,至2019年指导整理土地确权档案35600盒,全区农村档案资源更丰富。
1992年以来积极支持市农业银行、市信用社,在上秦、党寨、沙井三个乡的营业所、信用社开展了档案建制与规范管理的先行试点工作,到1995年全市农行、信用联社所属的52个基层所机关档案管理省二级达标升级,到2009完成了全部基层所、社机关档案管理省一级达标升级。1995年省政府办公厅就“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档案工作的意见”进行指示,甘州区档案局以开展经济部门建档试点及在市属工业企业和部分乡镇企业开展了以档案优质管理、优质设施、优质服务为内容的“创三优”活动。进一步提高了企业档案管理整体水平。到2019年帮助三强化工建材有限责任公司、明阳纸业有限责任公司、张掖市西龙热电公司、普来德公司、西兴能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双冠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张掖市昌运汽车运输有限公司、张掖市城投集团、张掖市龙渠三级水电有限责任公司、甘肃集优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58家企业,建立了标准化档案室,企业建档逐年规范。
从2005年开始,档案局按照《甘肃省城市社区档案管理办法》,每年有计划的对社区档案工作进行指导规范,首先对甘州区佛城社区开展业务指导,对其档案进行整理规范,建立了第一个社区样板档案室,并将社区档案工作的做法在全区社区推广,到2018年社区建档率达100%,全区南街街道、火车站街道等五个街道,张火路、佛城社区等17个社区建立了标准化档案室。
1993年以来,甘州区档案局坚持不懈地把城建档案作为业务指导的重中之重来抓,经常与建委档案人员配合,使城市建设档案不断补充、完善,档案工作不断提高,1994年,建委机关档案室被省档案局授予甘肃省机关档案管理省一级称号。2000年开始,甘州区档案局积极与发改委和工程主管部门联系,采取提前介入,多措并举的方法,加强对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的监督和指导,保证档案工作与工程建设同步进行,有力推动了全区重点工程项目档案的规范管理和竣工验收。截至2018年,根据《甘肃省建设项目竣工档案专项验收办法》,对甘州区水务局建设项目、黑河流域节水工程、大野口水库、二坝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张平公路改建工程项目、张莺公路改建工程项目、东北郊馨园小区招商引资项目、甘州区垃圾处理厂项目、甘三路公路改建项目、甘州区酥油口水电站建设项目、张掖大佛寺风景名胜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水务局水利普查项目、安阳乡中心学校、碱滩镇中心学校、张掖市综合实践学校申报的学校学生宿舍楼、教师周转宿舍楼建设项目;甘州区2014年度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重点县项目、甘州区2016年度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项目等项目;张掖市甘州区盈丰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申报的甘州区石庙一级、三级水电站工程项目;甘州区人民医院申报的甘州区急救中心改建工程项目;张掖市黑河水利水电工程公司申报的甘州区石庙二级水电站工程项目;张掖市龙渠三级水电有限公司申报的盈科水电站工程项目;甘肃省王家墩粮油储备库公司的甘肃省张掖粮食现代物流中心扩建项目铁路专用线罩棚改造工程和甘肃省王家墩粮油储备库有限公司20000吨粮食储备库工程项目等开展了的指导验收,全区项目档案验收工作步入正轨。
民生档案建设更加重视。从2007年开始,档案局把涉民部门作为档案业务指导的重点,与行业主管部门齐抓共管,积极推进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服务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经过不断的完善整理,至2O18年已建立标准化的社保、医保、民政局档案室,整理社保档案7008卷,医保档案1490卷,民政档案1986盒,10960件,全区民生档案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家庭建档工作逐步开展。2009年开始,甘州区档案局在全区逐步开展档案进家庭活动,连续5年为100多户家庭指导建立了家庭档案,不仅成为档案材料的补充,更成为一种珍贵的民间记忆。
档案资源开发成果丰硕
1978年以来,先后两次抽调文档人员清理接收“文革”中撤销单位的文书档案。先是组成十一人的清档组,由县档案馆的同志带领,突击一年清理接收了22个单位的1575卷档案;将20个人民公社和大队的档案全部建了档;第二次又抽调15名工作人员,利用一年的时间,清理鉴定了36个单位的历年积存文件,共立卷5433卷;第三次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对党政机关、人民公社、企事业单位历年积极文件进行督促清理,至1981年共清理全区139个单位档案,接收1949-1981年档案进馆20080卷。为了不断丰富馆藏,使馆藏具有甘州地方特色,区档案馆加大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向民间征集了部分档案资料,先后接收了本区各机关、团体、区、乡(镇)和部分企事业单位及一些临时机构、撤销单位,具有永久、长期保存价值的文书、科技、专门等载体的档案。同时还派档案局同志赴省图书馆和省档案局,对《甘州府志》残缺的部分进行查找、抄录、复制,弥补充实甘州档案史料。此外还通过接收、交流、赠送、征购等形式,收集了一些史料、书集、照片,丰富了馆藏资源。至2018年底,区档案馆收藏有建国后全区114个全宗,185个单位,文书、科技、会计、实物、人事、照片等不同载体档案81223卷,资料9257余册,案卷排列总长度达到558米,案卷排列总长度达到413米,馆藏档案资料增长幅度逐年提升。
档案管理保护得到加强
整理方法不断改变。2002年以前,为确保档案安全管理,整理方法统一采用订卷法,将同一时间,同一问题同一期限的档案根据多少,归档整理为一卷或几卷,2002年以后,为了将档案的损坏程度降到最低,国家档案部门出台新的整理标准,机关文书档案除村级档案外,全部采用以件为单位,进行装盒整理。2016年,国家、省档案局出台新的《归档文件整理规则》,对永久保管的档案的装订方式又提出新的要求,由原来的钢钉装订,变为线装法,又一次对档案的安全保管提出新的要求,档案整理方法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得以不断的调整。
馆舍装具不断更新。改革开放初,区档案馆建筑面积只有260平方米,其中库房面积只有185平方米,档案装具为五节铁皮柜,共122套。到1995年经过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和档案局全体同志们的共同努力,按档案馆修建标准,经过历时两年的时间,在原区政府后院修建了面积为1062平方米,结构三层的独立一体的办公楼,提高了馆舍的承载力及档案安全保管措施。到2008年筹措资金,又将部分五节铁皮柜更换为密集架,方便了档案的取放,也减小了档案的磨损。到2015年,随政府搬迁,档案馆的设计更加合理,安全措施更加完善,业务用房更加充足。到目前,全区18个乡(镇)5个街道及绝大部分机关企事业单位都建有档案室, 245个行政村均有两组五节铁皮柜,确保了档案的安全保管。
信息技术逐步应用。2002年档案馆购买了档案信息化系统,并对馆藏档案进行著录,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数字化扫描实体档案,使得档案管理模式发生转变,从以档案实体保管和利用为重点,转向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存储和提供服务为重心,从而使档案工作进一步走向规范化、数字化、网络化、社会化。2011年甘州区档案局建立了甘州档案信息网,至2018年,馆藏档案完成案卷档案著录32000条,文件级目录40万条,完成馆藏档案总量的73%,完成数字化馆藏档案30万幅,在网站上公布现行文件目录150条,公布开放档案目录1.6万条,档案信息化建设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通过档案信息化建设,我区档案的管理和利用将完全通过计算机系统实现,以高度集成的网络信息为基础,实现档案管理标准化、数字化、规范化。
档案服务功能得到凸显
服务对象拓展。1980年后,甘州区档案利用服务工作由原来主要为政治服务发展到为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服务,由原来单纯为工作查考提供档案发展到为工作查考、领导决策、编史修志、历史研究、科技研究、社会教育、维护个人权益等多种需求提供档案,由原来主要接待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发展到接待各行各业的公务利用者、个人利用者。建国70年来,区档案馆为全区经济建设,落实政策和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保护集体、私有财产,处理民事纠纷,编史修志,人员退休、就业安置等方面起到巨大有效的作用。总之,档案是无价之宝,“千年文字说了话,解决问题要靠它”。据不完全统计,建国70年来,区档案馆接待社会各界档案利用人员2万余人,利用档案资料超过2万多卷(册)。
服务方式转变。区档案馆积极转变服务方式,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由原来传统形式的查档利用接待工作,逐步增加了通过信函、电话、网络为利用者提供档案服务、汇编档案史料供领导和有关部门参考、建立现行文件利用中心进行查阅。如近几年主动根据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及本机关、本地区工作需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有针对性地摘编档案信息资料,提供给有关方面参考。1985年配合党史办编写了《伪西北军政长官公署溃逃张掖时杀害被押十七名革命志士情况的专题报告》《高金城烈士事略专题报告》《王泽喜同志传略》《张掖人民迎接解放及群众支前情况的专题报告》《马匪军残害红西路军被俘人员罪行的专题报告》《红西路军龙渠会议的专题报告》《张掖市解放初国民党党政军宪人员投诚起义情况的专题报告》等七个专题报告材料。至目前,编撰了《红西路军史料编研》《区委、区政府政务公报汇编》《甘州区第十六届五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政协甘州区九届五次会议材料汇编》《1949-2012年元旦社论》《中共张掖市(县)历届代表大会简介》《张掖市(县)人民代表大会简介》《组织机构沿革》《统计数字汇编》《张掖县1949-1983年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组织机构沿革》《甘州机构》《全宗指南》等编研资料。2004年12月依托甘州区档案馆,成立了“甘州区现行文件利用中心”。2013年配合区委党校在建党92周年举办党史展览。2018年利用馆藏档案资料,联合高金城烈士纪念馆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暨改革开放40周年图片展》,又精心打造《甘州风华固定展》,拍摄了《甘州档案》专题片,让“死档案”变成了“活信息”,“档案库”变成“思想库”,推动了甘州档案文化多角度、多层面宣传,充分发挥了档案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甘州区的档案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先后多次被省委、省委、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档案局、省人事厅、地委、行署、地委秘书处、行署办公室授予“全省档案工作先进集体”“档案工作恢复先进集体”和“全区档案系统先进集体”等多种荣誉称号。1995年8月甘州区档数模馆被评为甘肃省一级档案馆。2018年晋级省三星级国家综合档案馆。
(姚正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