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地方史志>史志资料

甘州古城

发表日期:2021-03-19 15:04 编辑录入: 甘州区区志办审核 来源:

甘州古城,历史悠久。自西汉到21世纪,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是历代所辖郡、州、路、府、镇、地、市、县驻地。早在秦汉之际,月氏、匈奴就于此先后筑城。据《甘州府志》记载:甘州城始建于西夏以前,元大德年间扩修,至大二年(1309年)重修。《甘肃通志》载,旧城周长九里三十步一步等于五尺)。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都督宋晟于旧城东面增筑三里三百二十七步,总计周长为十二里三百五十七步,高三丈三尺,厚三丈七尺,城墙东、西、南、北正中各开一门,各门上镶刻横额,东门为“扬煦”,二门“寅宾”;西门为“怀新”,二门“广德",三门“宣威”;南门为“延恩”,二门“时薰”,三门“行熏”;北门为“镇远”,二门“永康”。各城门顶上和城墙四角都各建一座三层飞檐挑角的门楼和角楼;正门之外都筑有瓮城;城四周建有护城河,深一丈七尺,宽三丈七尺,连城门的河面上各架一座石孔桥。城东、南、北三面筑有城郭;东郭长四里一百三十步,高二丈二尺,厚二丈一尺;南郭长二里二十四步,高、厚与东郭相等;北郭长占东郭的一半,高、厚亦与东郭相等,城西未建城郭。

甘州古城是河西边陲的军事重地,历代都驻有重兵防守,重视加固城防设施,特别是明代砖砌城墙,据说在西北仅次于声名显赫的西安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巡抚都御史陈裴察看河西军事防务时,发现甘州城墙全是用沙土夯筑而成的土城墙,城门皆为木板,他就督率守军在城四周各修筑敌台6座,共24座,台高丈余,分三层开炮眼安放不同火炮,组成交叉火力,坚固了防卫。明万历二年(1574年),总督三边军务督察院右副督御史兼兵部左侍郎石茂华、甘肃巡抚都御史廖逢节先后奏准当朝,拨付帑银,从是年农历三月初二动工,历时二年,对甘州城墙全用砖石包砌,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加固维修。据《甘州府志》记载:城墙包砌共用砖四百八十八万八千三百块,石条一万一千二百块,石灰一万七千五百石。

修复后的甘州城,呈方形,四个城门都建有飞檐挑角的三层式门楼,门楼上各悬匾额一块,东曰“弱水东流”,西曰“流沙西被”,南曰“祁连南耸”,北曰“长城北环”。城墙四角上各筑有一座飞檐挑角的三层角楼,城墙四周整齐排列着砖砌的望孔、垛口、烟台、射孔等,还有斜城马道直达城墙上,整个砖城形似碉堡,显得格外雄伟壮观,真是雉堞参列、巍峨庄严,具有边陲大都市的风采。四个城门中,西、南城门最雄伟,它有三道瓮城,四道拱门,除各有铁皮包的木门外,并设有能上下引动的“千斤闸”,城门高达十五六米,城墙底下筑有一排石洞,古称:“藏兵洞”,每洞可容百余人,石洞虽建造粗糙,但对储备物资和潜伏兵士极为重要。如敌军贸然入城,城上启动机关,千斤闸即可落下,伏兵四起,敌军即无退路。

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甘州地震,部分城墙倒塌断裂,地方绅士商家筹资修葺。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张掖县知县富斌用朝廷拨款奉命进行复修。清同治四年(1865年),北城门惨遭战火焚毁,城垣破坏严重。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甘肃提督张永清、甘州府知府诚瑞、知县张心镜等筹资补修,从此,甘州古城楼檐毕具、城垣完固,更加威武雄壮。东城门楼上悬有一块白底黑字“河西第一城”的匾额。民国16年(1927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甘州发生地震,城多处倒塌断裂,地方部分绅士筹款整修,恢复原状。民国30年(1941年),抗日战争时期,为预防日军空袭,在城墙的今县府街南端和劳动街北头各开辟一个新城门,以利于疏散居民,后来因汽车进城不易转弯,又将东、西、南三个瓮城拆除,1951年恢复大生产中,在砌城砖修房、挖城土造田的影响下,开始将古城墙毁损,只剩东北角残留的一小段半截土台,可惜毫无城墙一点原状。政府于1997年拨款五万元,对这段残留土台进行了圈护,并立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

(作者:周尚武  周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