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地方史志>史志资料

我与地方志

发表日期:2021-01-29 16:16 编辑录入: 甘州区区志办审核 来源:

对于地方志书的编纂我还是个“门外汉”。区委区政府抽调我修编第二轮地方志书,实在有些“打着鸭子上架”的感觉,不过并非坏事,这是一次重要而难得的学习机会。

初涉地方志编纂工作那是2009年的《乌江镇志》开始,镇党委决定由我担任主编、陈学勋同志担任副主编完成《乌江镇志》编纂工作,这项工作启动后前后花费了5年多时间,一部拥有27章、169节、近100万字的《乌江镇志》编纂工作终于完成了。洋洋洒洒百万文字,先不要说收集资料和编纂的难度,仅在修改这个程序中要一章一章过,一节一节审,一篇一篇看,一句一句读,一字一字的改,谈何容易?这是一次艰难的操守,要精益求精,要句斟字酌,读了又读,改了又改,烦不烦啊!几乎是“鸡蛋里面挑骨头”“ 毛里面找刺”,但还得去挑,必须认真地挑这个“刺”,认真地品读这部书,这样才能读出真实的乌江,才能读出对乌江历史认真负责的态度!才能打造出“塞上江南”乌江的精品历史,也才能表达敝人对乌江的热爱之情。《乌江镇志》编目是张掖市原史志办主任张志纯老先生拟编的,他是张掖市乃至全省不可多得的史学专家、泰斗人物。平时的编纂自始至终也是张老指导的。2014年,《乌江镇志》正式出版发行,这是张掖市第一部公开发行的乡镇志书,在全省社科类评选中获奖。经过了《乌江镇志》的编纂历练,我算是也掌握了一些地方志编纂的基本知识。这次区委区政府抽调我区志办修志,我想也是基于这一点考虑的吧。

编写地方志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地方志”这个问题。“地方志”也称“方志”。地方,即地域;志,就是"记述、记载"的意思。即按一定体例全面记载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书籍文献。地方志记述的对象是“一地自然与社会”;时间范围是“历史和现状”;性质是“资料性著述”。一个地方、地区的记载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一部完善和成功的地方志应是一个地区的综合性资料书,它要求对该地区的全部已有事业、客观条件、社会状况等作如实记载。简而言之,地方志书者,地方之全史也。它虽有史学之性,但不是国史、正史,也不属史学范畴,但要比史更全面、更系统;由于它记载面十分广博,故推而论之,地方志书有百科全书的性质,亦可称地方的百科全书。

既然是“百科全书”,编纂时首先要设计好篇目。篇目设置是编纂工作的基础工程,是搜集资料的线索,是编写志稿的提纲,是审定出书的目录。没有篇目设置志是修不出来的。篇目设置的过程,就是志稿酝酿构思的过程。因此,篇目设置是否合理,纵横交插是否得当,分类归属是否科学,是编纂志书能否实施精品战略的关键所在。一般来说,篇目按类设置,遵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规则,同级类目不能存在交叉关系,上位类概念的内涵必须包含所有下位类。从地方志来说,篇目一般设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五大类,另有序、概述、大事记、人物传、附录、图、后记、索引等。其次,收集资料要全面。资料收集的原则是应收尽收,以档案资料为主,口碑资料为辅,并进行实地考察、调查。第三,要认真筛选资料。要把站得住脚、顶得上用的资料入选,要把言之有物的资料入选,不能把讲话稿、新闻稿、总结稿、汇报稿筛选到里面,所选入编的资料不穿靴戴帽,不议论感慨,都是“干货”,都是真金白银。第四,认真纂写正文。地方志纂写要求资料性记述,言必及事,言之有物,纵述历史,横向方方面面,寓观点于记述之中,忌空谈空论。

因此,编纂志书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有章可循、结构严谨的宏大工程。

(作者:宋进林  《张掖日报》2020.4.19第6版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