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湖蒙古族乡:党建执笔 绘就牧区乡村振兴新画卷
近年来,平山湖蒙古族乡着力提升牧区党建规范化、精细化、体系化水平,抓紧抓实组织建设、乡村治理、文旅融合、转场借牧等各项工作,将党组织力量深度嵌入牧区生产生活各个环节,构建起牧区党建新格局。

组织“引领定航”,建强乡村振兴堡垒。坚持“党建+网格化管理”乡村治理模式,严格落实乡干部包户制度,45名乡领导干部每人包联8至10户农户,真正把网格打造成服务群众、保障群众的第一窗口。健全完善“村党组织+党员中心户+牧民群众”联动组织体系,精心挑选52名“党员中心户”具体联系344户群众,实现联系服务群众“全覆盖”。用好用活“马背宣讲队”特色载体,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深入牧区牧点开展“帐篷课堂”40余场次,向牧民宣讲党的最新理论及政策法规。
治理“提质增效”,激活乡村振兴引擎。积极推动“四级七天”调解法在平山湖落地生根,探索牧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模式,依托蒙古族“以茶会友”传统,建立“蒙古包议事”“奶茶协商”基层治理工作机制,累计开展各类协商议事活动47次,化解纠纷30余件,调解成功率95%以上,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修订完善村规民约3个、“红白理事会”章程3个,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抵制农村高额彩礼、环境整治、诚信守法等内容纳入其中,在全乡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
发展“文旅融合”,增添乡村振兴底气。以平山湖大峡谷景区为中心,规范运行“红石榴”文旅融合发展中心联席会议制度,采取“党支部+专业合作社+牧民”融合发展模式,大力发展骆驼养殖特色产业和文旅优势产业,发展绒山羊特色养殖产业,目前养殖共 5000余只,实现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22.8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万元。立足喀尔喀蒙古族文化的异质性和独特性,依托彩虹廊道、赛马场、研学基地,通过举办那达慕大会、敖包节、喀尔喀蒙古族长调民歌大赛等,有力促进了牧区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固。
牧野“安全有序”,凝聚乡村振兴动能。完善送牧制度,村党支部积极联系对接6个借牧点提前准备,确保牧民用水用电畅通。“党员中心户”在牧民转场过程中进行护送,保障路途安全,每年完成送牧40余户,95人,羊4400余只,牛210余头。在借牧转场过程中,探索实行“党员中心户”服务管理模式,5名党员户分片联系35名群众户,及时了解借牧情况,联系解决群众困难,切实为转场借牧保驾护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