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区农业农村局关于公开征求《2025年甘州区地膜科学使用回收项目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建议的公告
为了顺利实施2025年地膜科学使用回收项目,防治农膜污染,推进农膜科学使用和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根据《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甘肃省财政厅关于印发2025年度甘肃省地膜科学使用回收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甘农科发〔2025〕7号精神,结合我区种植业发展实际,甘州区农业农村局起草了《2025年甘州区地膜科学使用回收项目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现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和建议,公众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信函、电话等方式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联系地址:甘州区滨河新区农林科技大厦甘州区农业农村局(516办公室)
联系电话:0936-8212469
电子邮箱:1206132408@qq.com
征求意见期限:2025年6月2日至2025年6月9日
附件:2025年甘州区地膜科学使用回收项目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甘州区农业农村局
2025年6月2日
2025年甘州区地膜科学使用回收项目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一、基本情况
甘州区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巴丹吉林沙漠南部边缘,祁连山北麓,平均海拔1474米,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源丰富,日照充足,气候温和,渠道纵横,条田成方,是典型的绿洲农业和大型灌溉农业区,是全国重点商品粮基地和全国“西菜东运”五大基地之一,是全国最大的县级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处于全国一熟制地区的先进行列,农业产业体系完整,已初步形成了蔬菜、草畜、种子三大农业支柱产业,产业集聚度高,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好,品种多,成批量,有特色,品牌知名度高,“金张掖高原夏菜”“金花寨小米”等特色产品远销国内外。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示范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等。
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94.49亿元、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05元,增长7.6%。
(二)地膜覆盖应用与回收利用状况
甘州区常年播种面积122万亩,其中:玉米种植面积83.42万亩,蔬菜8.32万亩,中药材2万亩,其他作物0.86万亩;覆膜面积95万亩,年使用地膜5000余吨;设施蔬菜种植面积8.32万亩,每亩平均使用棚膜50公斤左右,预计棚膜使用量1360吨,全区年农膜使用量达6000吨以上。主要覆膜作物为制种玉米、蔬菜。覆膜以人工覆膜和机械覆膜相结合,近年来机械覆膜逐年呈上升趋势。全区农膜处置率达到85%以上,区内覆膜年限普遍在35年以上,17个乡镇建成农膜残留量国控监测点1个、省控监测点20个,据历年监测数据表明,甘州区农田地膜残留呈现逐年减少、向好的态势。
(三)地膜生产和再利用情况
甘州区有鸿鑫瑞再生资源厂、朱从喜再生塑料回收加工厂、薛卫峰再生塑料回收加工厂等3家回收再利用企业,企业以废旧地膜、棚膜、旧滴灌带为原料生产塑料颗粒为主,塑料颗年生产能力粒4500吨左右;一部分颗粒用于滴灌带生产,部分销往外省市,塑料颗粒价格4200元左右。
二、基础条件
(一)县域内地膜回收利用体系
区内17个乡镇建成标准化废旧农膜回收网点21个,形成村社有临时回收点、乡镇有固定回收网点、区级有加工回收利用企业的回收网络体系。废旧农膜回收从业人员50多人,年回收能力达到5000吨以上。
(二)县域内地膜监测统计情况
区内17个乡镇建成农膜残留量国控监测点1个、省控监测点20个,据历年监测数据表明,甘州区农田地膜残留呈现逐年减少、向好的态势。
(三)近年来开展地膜回收县工作情况
自2022年被列为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县以来,通过加厚高强度地膜的推广使用,不断健全回收加工体系。由于加厚高强度地膜耐老化、使用寿命长,有效降低了作物收获后农膜的捡拾难度,减少了环境污染。
三、实施的必要性
(一)提高回收效率、减少土地污染
近年来,由于覆膜保水保墒作用明显,地膜使用面积逐年扩大,特别是一些大型种植基地和种植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大量使用地膜,部分种植户使用非国标地膜回收难度大、回收率不高。造成地膜残留在土壤,影响土壤的理化特性,对土壤形成污染,对耕作播种等农事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加厚高强地膜不易破损,人工捡拾、收集相对容易,能够促进地膜的回收,提高回收率,减轻地膜污染土壤,对于保护耕地地力推动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适度补贴,提高农民使用积极性
使用加厚高强地膜的成本相对于非标地膜和普通标准地膜有所提高,虽能提高作物产量,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因此非必要情况下,农户自主选择加厚高强地膜的意愿不是很高。通过补贴方式,能够提高农户选择加厚高强地膜的积极性,有利于从使用环节打开局面,同时,加厚高强度地膜更易于秋季人工捡拾和回收,最终形成农户自觉自愿使用加厚高强度地膜,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效共赢。地膜回收对于环境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地膜回收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共同推动地膜回收事业的发展。
通过在全区范围内加大加厚高强度地膜的推广使用,提高地膜可回收率,减少残膜在耕地中的污染,保护耕地,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目标和任务计划
(一)工作目标
1.科学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聚焦制种玉米全区推广应用加厚高强度地膜56万亩,农膜处置率达到85%以上。
表1加厚高强度地膜性能指标
厚度(mm) | 使用作物及区域 | 拉伸负荷(纵、横向)/N | 断裂标准应变(纵、横向)1% | 直角撕裂负荷(纵、横向)/N | 有效覆盖时间(天) | 产品原材料 | 耐候性能 | 其他指标 |
≥0.015 | 覆膜周期大于180天、回收难度较大的作物。 | ≥2.5 | ≥350 | ≥1.2 | ≥360 | 禁止添加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氯化石蜡、煤焦油等危害人体健康、不利于作物生长及造成土壤污染的原料和助剂。 | 规定使用ﻪﻩﻩﻩ周期结束 时纵向断 裂标称应 变保留率 应不小于50%。 | 不低于GB13735-2017国家标准中I类耐老化地膜有关要求。 |
≥0.012 | 覆膜周期小于180天、回收难度较小的作物。 |
2.有序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在蔬菜种植区,聚集娃娃菜、西蓝花等适宜作物推广性能指标达到表2要求的全生物降解地膜2万亩。
表2全生物降解地膜性能指标
生物降解性能 | 有效覆盖时间(天) | 老化100h后断裂应变要求 | 水蒸气透过率 (g/m²·24h) | 产品原材料 | 其他指标 |
有机成分≥51%; 相对生物分解率 ≥90% | ≥120 | 纵向≥80%,横向≥100% | <400 | 不得含有聚乙 烯、聚丙烯等难以降解的烯烃类原料;不得添加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 | 产品其他指标需符合GB/T 35795—2017国家标准有关要求。 |
3.全面推动地膜回收处置。要落实地膜回收属地管理责任,将地膜回收处置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依法查处不及时回收和随意弃置、掩埋或焚烧废旧地膜的违法行为,公布典型案例,以案促法,形成有效震慑。积极培育专业化服务组织,探索收取保证金等有效回收方式,力争做到“应收尽收”。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健全回收网络,扩大回收范围,扶持废旧地膜资源化利用;探索将没有回收利用价值的残膜纳入农村垃圾收运体系,进行无害化处理。
五、补助标准及推广机制
(一)补贴标准
2025年,下达我区中央财政补贴资金1800万元,由区农业农村局,按照上级部门要求公开招标采购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加厚高强度地膜,开展加厚高强度地膜示范推广工作。所有补贴均采用实物补助的方式进行,按照加厚高强度地膜每亩补贴30元,全生物降解地膜每亩补贴60元。
直接购买:农户根据自身种植需求,直接前往政府指定的加厚高强度地膜经销网点购买加厚高强度地膜。在购买过程中,农户需要支付除政府补贴外的部分费用,即实现自我筹资。
统供模式:制种公司或村集体在基地上统一提供加厚高强度地膜(含政府补贴部分),加厚高强度地膜自筹款由制种公司先行垫付,结算制种款时扣回应由农户承担的自费部分。蔬菜种植基地上以乡镇为单位统一提供全生物降解地膜。
(二)补助对象
2025年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工作补贴对象为使用符合规定地膜的农户、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公司)等新型市场主体。
六、考核验收措施
为了严防倒买倒卖行为,将政府采购地膜在每卷包装上醒目标注“政府补贴地膜,严禁倒买倒卖”字样。工作推进中加强跟踪督导,建立定期工作调度机制,采取“核台账、查供应、看地头、访农户”等措施,加大对面积任务落实情况的核查力度。2026年5月份覆膜结束后,根据地膜使用者应用加厚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实际面积,由乡镇自验,再申请区级终验,确保任务不走水,面积不折扣。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重点部署的工作,为了切实做好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工作,区上成立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区农业农村、生态环境、财政、市场监管、17个乡镇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农业农村局,负责组织和协调具体工作;抓好地膜科学使用回收组织推进工作,动态监测掌握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情况,对工作开展情况督促指导。将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内容。
(二)强化资金管理。项目资金使用要严格遵守《甘肃省财政厅、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农业相关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甘财农〔2023〕80号)有关规定,不得整合或改变资金用途,保证专款专用,要防范和严惩涉黑涉恶势力侵蚀和套取、骗取项目资金的行为。要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及时完成相关招标采购工作,定期调度和反馈资金拨付进度,及时更新农业农村部转移支付管理平台数据。
(三)健全约束机制。为推进农膜科学使用和废旧农膜有效回收处置,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甘州区制定下发了《甘州区农膜管理使用和回收治理实施方案》(甘区政办发〔2025〕20号),探索建立地膜回收保障金制度,村集体耕地、农林场农膜使用者每亩交纳50元的保证金,由村委会保管,乡镇监督;石岗墩滩等国有未利用地开发使用种植大户每亩交纳50元的保证金,由属地乡镇保管。秋收地膜清理后,经验收合格,该保证金予以退还;对不按时限要求清理的主体,可由乡镇、村将保证金作为专门清理经费,组织力量进行清理,确保农田废旧农膜及时清理回收。
(四)规范建立台账。分级建立规范的推广地膜使用台账和废旧农膜回收台账,记录对象要到乡、到村、到户、到人、到物,内容要可查、可验、可追溯。做到“区有乡账、乡有村账、村有户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形成“覆盖全区、运行有序、乡村监管、市场化运作”的废旧农膜回收体系。
(五)加强宣传引导。技术人员主动下沉乡镇村社、田间地头,通过现场讲解《甘肃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案例对比等形式为农户提供面对面的技术指导。使群众了解到加厚高强度地膜相较于传统地膜具有抗风抗撕裂、保墒增温等优势,可延长使用寿命、减少地膜破损、降低残膜污染,正确的使用可充分发挥新地膜的最佳性能,助力农作物增产增收,营造“科学用膜、生态护农”的浓厚氛围,提高农户对加厚高强度地膜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八、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项目实施后,可进一步满足循环农业、绿色发展的要求,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业废物资源化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
(二)社会效益
有利于推动我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提高我区废弃地膜的回收率,有效保护种植土壤环境,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作物产量。
(三)生态效益
通过项目的实施,可减少农田地膜残留,提升地力,改善环境,对发展绿色农业和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九、实施步骤和时间安排
2025年6月-8月,开展项目宣传、制定完善实施方案、进行工作任务分解和动员部署。
2025年9月-12月,完成加厚高强度地膜、全生物降解地膜招标采购工作。
2026年1月-2026年5月,全面完成加厚高强度地膜推广任务56万亩、全生物降解地膜推广任务2万亩。区农业农村局督导各乡镇工作落实情况,为地膜使用者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做好项目督导检查,总结验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