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聚焦甘州>通知公告

关于公开征求《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2025年奶业生产能力提升整县推进项目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建议的公告

发表日期:2025-05-07 10:25 编辑录入: 甘州区农业农村局审核 来源:

为进一步提高奶业生产效率,完善区域化全产业链奶业生产经营模式,增强奶源供给保障能力,根据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奶业生产能力提升整县推进项目的通知》(农办牧〔2022〕13号)精神,结合甘州区奶业发展实际,甘州区农业农村局起草了《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2025年奶业生产能力提升整县推进项目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依据相关规定,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建议,公众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信函、电话等方式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来信请寄: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滨河新区农林科教中心甘州区农业农村局618

联系电话:0936-8610505

电子邮箱:416839023@qq.com

征求意见期限:202557日至20255177个工作日

甘州区农业农村局

202557

附件: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2025年奶业生产能力提升整县推进项目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2025奶业生产能力提升整县推进项目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为进一步提高奶业生产效率,完善区域化全产业链奶业生产经营模式,增强奶源供给保障能力,结合甘州区奶业发展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第一章 项目背景

1.1政策环境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奶业生产能力提升整县推进项目的通知》(农办牧〔202213号)指出:支持主产省加强优质奶源基地建设,启动实施奶业生产能力提升整县推进项目,打造奶业发展优势产区,推动奶业生产提质增量。支持标准化、数字化规模养殖。培育壮大家庭牧场、奶农合作社等适度规模养殖主体,支持养殖场开展智慧牧场建设,对饲喂、挤奶、保健、防疫、粪污处理等关键环节设施设备升级改造,推动基于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智能统计分析软件终端在奶牛养殖中的应用,实现养殖管理数字化、智能化。农业农村部 财政部《关于做好2024年粮油生产保障等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农计财发〔20244明确提出:继续支持50个奶业大县发展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提升奶牛养殖设施装备水平和草畜配套水平,积极探索产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引导鲜奶消费。

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坚持用工业思维发展现代农业,以养殖业牵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食品工业带动特色产业价值链提升,推动特色农业大省加速向特色农业强省转变。《甘肃省关于以养殖业为牵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施方案》提出:持续调整优化畜牧业布局,突出牛、羊、猪、鸡、奶、草六大产业,打造聚集度高、规模大、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构建河西走廊优质奶牛产业带。

张掖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围绕发展绿色蔬菜、现代制种、奶牛肉牛、现代设施农业“四个百亿元”特色优势产业,建设现代种业、肉牛奶牛、优质蔬菜、专用马铃薯、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六大功能区,建设全国知名的有机“菜篮子”“肉架子”“奶袋子”。《张掖市推动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明确:打造优质黄金奶源产业带,进一步扩大奶牛养殖规模,鲜奶产量不断提升,成为全省重要的优质奶牛养殖基地和全国重要的黄金奶源基地。

奶产业是甘州区乡村产业中最具优势、最具潜力、最具带动力的特色产业之一。近年来,坚持把奶产业振兴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点产业来抓,出台《进一步加快牛产业发展的意见》《支持前进牧业做大做强的实施意见》等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对奶业振兴行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三年来累计落实扶持资金5620万元,每年配套防疫经费100万元,持续加大牛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机械设备购置等方面的补助力度,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发展奶业的积极性。

1.2甘州区概况

甘州区隶属甘肃省张掖市,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古丝绸之路南北两线和“居延古道”交汇点上。地形由南部祁连山,北部合黎山、龙首山,中部走廊平原组成。海拔在1400—2000米之间,总幅员面积3661平方千米,耕地面积925.2平方千米。全区辖5个乡13个镇,245个行政村,5个街道办事处,20个社区委员会,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区常住人口51.1万人。区内有回族、裕固族、藏族、蒙古族、满族等24个少数民族。甘州区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7.8℃,最高气温38.6℃,最低气温-28.7℃。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27.5mm,年蒸发量2047.9mm。年无霜期138179天。年平均日照时数3085小时。区内有4条主要河流和26条季节性河流,水资源总量19.66亿,灌溉条件便利。具有独特的走廊地形和荒漠绿洲景象,走廊绿洲盆地是主要的农耕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甘州区历史文化悠久,因城内甘泉遍地,泉水清洌甘甜而得名。全区现存历代不可移动文物24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隋代木塔、明代钟楼、西夏大佛寺等名胜,传承着历史文脉,构成独特的文化理念,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古城。甘州区水土光热资源丰富,属典型的绿洲农业灌溉区,发展现代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持续壮大“一粒种、一篮子菜、两头牛”优势产业,打造五大产业集群,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发展制种玉米73.5万亩,种子产量3亿公斤,培育玉米种子企业50家。饲养肉牛44.8万头,奶牛5.5万头,肉羊220万只;发展蔬菜42万亩 ,产量达到162万吨;2024年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63.09亿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3205元。是全国最大的县域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肉牛养殖示范区和五大“西菜东运”基地之一,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示范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全国畜牧大区、全国肉牛优势主产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全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2024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4.49亿元,比上年增长4.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7754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1.415.263.4

1.3奶业发展现状

1.3.1奶业总体发展情况。甘州区有祁连山,北有合黎山、龙首山,是天然的畜禽疫病隔离屏障,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非常适宜奶产业发展。全区奶牛养殖场户30家,建成奶牛规模养殖场13家,规模养殖比重达到90%以上,2024年奶牛存栏达到5.25万头,年平均单产达9.5吨,生鲜乳产量19.96万吨建成乳制品加工企业2家,日处理液态奶能力650吨,开发各类奶产品40余种,系列产品销往四川、贵州、广东、重庆、新疆、浙江等地。规模养殖场数字化管理系统自动饲喂、自动饮水、转盘式挤奶等数字化、自动化设施设备装备日益完善母牛同期发情、性控冻精授配、精准化饲喂等先进技术广泛应用。饲草料种植加工、高产奶牛养殖繁育、冷链物流运输、乳制品加工销售、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全产业链体系逐步健全完善。

1.3.2主要乳企发展情况

区内主要奶牛养殖企业和乳品加工企业有:甘肃前进牧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养殖场占地面积1380亩,总投资3.5亿元。已建成泌乳牛舍、后备牛舍等养殖设施,挤奶厅1座,配套72位转盘式挤奶设备2套,饲草加工、粪污处理等设施完善。存栏奶牛2763头。甘肃德瑞牧业有限公司。养殖场占地面积750亩,总投资1.5亿元。已建成泌乳牛舍、后备牛舍等养殖设施,挤奶厅、青贮窖、氧化塘等设施完善,配备72位转盘式挤奶设施1套,存栏奶牛2350头。甘肃蜀汉牧业有限公司,养殖场占地面积665.8亩,总投资1.5亿元。已建成泌乳牛舍、后备牛舍等养殖设施,配套挤奶厅、青贮窖、黑膜氧化塘等设施,配备80位转盘式挤奶设备1套。存栏奶牛2826头。甘肃德联牧业有限公司,养殖场占地面积1309亩,总投资3.28亿元。已建成泌乳牛舍、后备牛舍等养殖设施,配套挤奶厅、饲草加工贮存、粪污处理等设施,配备80位转盘式挤奶设备2套。存栏奶牛2872头。甘肃德华牧业有限公司,养殖场占地面积700亩,总投资1.2亿元。已建成泌乳牛舍、综合牛舍、后备牛舍等养殖设施,配套挤奶厅、饲草加工贮存、粪污处理等设施,配备80位转盘式挤奶设备1套。存栏后备奶牛2705头。张掖市甘州区绿洲奶牛繁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场占地面积260亩,总投资1.2亿元。已建成泌乳牛舍、综合牛舍、后备牛舍等养殖设施,配套建设氧化塘、干草料棚、挤奶厅等设施。存栏奶牛1810头。张掖市甘州区前进奶牛专业合作社,养殖场占地面积180亩,总投资0.8亿元。已建成泌乳牛舍、犊牛岛等养殖设施,饲草加工贮存、粪污处理、挤奶等设施配套完善。存栏奶牛1211头。甘肃云鑫实业有限公司,养殖场占地面积1028亩,饲草用地9000亩,计划总投资1.8亿元。已建成泌乳牛舍、后备牛舍31栋,配套挤奶厅、饲草加工贮存、粪污处理等设施,配备挤奶设备2套。存栏娟姗奶牛2200头。甘肃云盛祥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占地面积847亩,总投资1.6亿元。已建成标准化泌乳牛舍5栋、80位高标准转盘式挤奶大厅、饲草料加工、自动化精准饲喂系统、牛群管理、生产监测信息化采集管理系统等设施设备。存栏奶牛1826头。甘肃下寨农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养殖场占地面积3000亩,总投资1.5亿元。已建成泌乳牛舍、后备牛舍挤奶设备粪污处理、青贮窖等设施存栏奶牛2330头。甘肃传祁乳业有限公司,加工厂占地面积45亩,投资6000万元,设计产能日处理液态奶150吨。已建成配套国际先进的前处理、灌装等设备的全自动生产线4条。目前主要生产低温酸奶、巴氏奶等产品,通过了国家乳制品ISO9001GMPHACCP、有机产品加工等管理体系审核认证。甘肃传祁乳业有限公司张掖乳品厂,加工厂占地面积150亩,计划投资6000万元,设计产能日处理液态奶500吨。已建成配套国际先进的前处理、灌装等设备的全自动生产线11条。目前主要生产常温纯奶、花色奶、调制乳等产品,通过了国家乳制品ISO9001GMPHACCP、有机产品加工等管理体系审核认证,获得自有和受理转让专利18项。

1.4.项目实施取得的成效

通过2024年奶业生产能力提件整县推进项目的实施,建成优质饲草料生产基地5000亩,全区发展饲草30万亩以上,奶牛年均单产达到9.5吨,产奶量达到24万吨,奶牛规模养殖比重达到95%以上,良种化率达到95%以上。养殖场数字化挤奶系统、精准饲喂系统、环境控制系统等现代化设施装备水平大幅提升,牧场设施配套逐步完善,规模实力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养殖成本进一步降低,奶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联农带农作用凸显,养殖加工利益联结更加紧密,奶产业聚集度进一步提升,奶产业基本实现现代化、标准化生产。

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2.1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2.1.1是落实国家有关促进奶业发展政策的需要。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保持我国奶业持续健康发展,是优化农业结构,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是促进产业进步,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是改善居民膳食结构,增强国民体质的需要。《农业农村部ﻪ财政部关于做好2024年粮油生产保障等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农计财发〔20244提出:继续支持50个奶业大县发展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提升奶牛养殖设施装备水平和草畜配套水平,积极探索产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引导鲜奶消费。因此,项目是落实国家有关促进奶业发展政策的需要。

2.1.2是奶源基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持续提升,乳制品消费呈现多样化需求,乳制品高端化发展势头强劲,乳制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高端化产品开发,消费占比也将持续提升,必将带动奶源基地建设可持续发展。

2.1.3是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畜牧业商品率较高、回报快,受地域、气候等自然条件限制相对较小,对农民家庭收入的影响较大,是现阶段乡村产业振兴、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和乡村振兴建设中,畜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重中之重。

2.2项目建设有利条件

2.2.1区位条件便利。甘州区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古丝绸之路南北两线和“居延古道”交汇点上,境内航空、高铁、高速公路立体交通网络畅通。

2.2.2自然条件优越。甘州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的河西走廊,属典型的大陆性寒温带干旱气候,气候干燥、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冬长夏短、日照充足、ﻪ辐射强、昼夜温差大。水土光热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作物和畜禽的生长发育以及有效养分的积累。

2.2.3基础设施完善。项目建设核心区域位于现代循环畜牧产业园区,建成“一纵一横五支”园区道路44公里,建成10千伏变电站1处,配套节水灌溉设施,动物检疫检查站2处。形成了水、电、路、林网配套较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

2.2.4产业优势明显。甘州区地处北纬38度优质黄金奶源带,气候干燥,水土资源清洁,以荷斯坦和娟姗牛为主的高产优质奶牛品种为主,良种率达95%以上,原料奶品质优良,牛乳中单位脂肪含量达3.3g/100g以上,蛋白质含量达3g/100g以上,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2.5饲草资源丰富。甘州区有天然草场233.83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原199.25万亩,年种植制种玉米60万亩以上,人工饲草30万亩以上,年产各类农作物秸秆120万吨以上,青贮饲料质量极佳苜蓿草亩均产草量850千克,粗蛋白含量18%以上。建成饲草加工企业6家,年加工饲草20万吨以上,饲料生产企业15家,年产优质饲料40万吨以上。

2.3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2.3.1顶层设计为奶业提供了政策机遇。中央提出实施奶业振兴行动,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等部委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奶业振兴的若干意见》《农业农村部办公厅ﻪ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奶业生产能力提升整县推进项目的通知》甘肃省出台了《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实施意见》《甘肃省关于以养殖业为牵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张掖市制定了《加快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若干政策措施》。甘州区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牛产业发展的意见》《甘州区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划(2023—2025年)》等政策文件

2.3.2资源禀赋为奶业凝聚了发展优势。2008年以来,累计引进国外优质奶牛3万多头,推广国内外优质冻精40万支,全面推广良种选育、高效繁殖、全混合日粮、精准化饲喂、信息化管理、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技术,饲草资源丰富,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非常适宜奶业发展。

2.3.3产业基础为项目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区奶牛养殖场户30家,建成奶牛规模养殖场13家,建成乳制品加工企业2家,日处理液态奶能力650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一批奶牛养殖主体的设施设备水平,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企业收益,带动养殖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同时还能带动当地农户扩大饲草种植面积,增加群众经济收入,推动上下游关联产业同步发展,进而带动全区农业经济发展 ,对奶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三章 项目遴选方案

3.1遴选对象

全区范围内存栏100-3000头的规模奶牛养殖场、奶牛养殖与鲜奶加工一体化奶农等。

3.2遴选条件

    3.2.1基本要求。项目单位具备独立的法定代表人资格奶牛养殖场依法进行了备案,场址用地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及区域内土地使用规划,土地手续完备,企业经营状况良好,无失信记录,具备承担项目配套资金的经济能力,养殖环境符合环保和防疫要求。

3.2.2环保及安全生产要求。项目单位必须配备完善的粪污处理设施设备及处理能力,可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达90以上;同时,三年内未发生重大畜禽养殖污染事件、未发生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未发生重大动物疫情。

3.2.3奶牛养殖场养殖标准。奶牛养殖设施完善、年产奶量较高、销售渠道通畅、存栏100-3000的适度规模奶牛养殖场。

3.2.4建设内容要求。申报建设内容符合项目申报要求牛养殖、饲草料种植、收贮、加工等设施、设备具有一定的提件空间。

3.3遴选流程

3.3.1政策宣传。印发《甘州区遴选奶业生产能力提件整县推进项目实施主体的通知》,大力宣传奶业生产能力提件整县推进项目扶持政策,让养殖场户了解项目申报要求扶持对象、方式等内容

3.3.2主体申报。按照“自主申报、择优确定”的原则,有意愿的奶牛养殖场,按照项目申报要求,区农业农村局提交申报资料

3.3.3主体遴选。区农业农村局对申报资料审核后,组成现场核查组对符合申报条件的养殖场现场核查,主要核查奶牛存栏、生产经营状况、自筹资金能力、申报建设内容的可行性等情况,初步遴选实施主体 ,通过会议研究审核后提请区政府研究同意,并按规定向社会公示,最终确定实施主体。

第四章 总体思路和实施目标

4.1总体思路

以推进整县奶业生产能力提件为目标,按照“补短板、强弱项、提能力、增效益”的思路,以奶牛规模养殖场为抓手,开展养殖设施设备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标准化改造提件,建设现代智慧牧场,配套发展优质饲草,提升奶业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以乳制品生产加工为抓手,进一步提升乳制品加工能力,构建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模式,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奶业集群效应,提升全区奶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4.2实施目标

通过项目实施,全区饲草料供应水平和奶牛养殖设施装备水平大幅提升,自有奶源加工乳制品的能力不断强化,奶业生产效率和奶业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建设优质饲草料生产基地7500亩,奶牛年均单产达到10吨,年产奶量同比增长15%以上,规模养殖比重达到98%以上,奶牛良种化率达到98%以上,养殖加工利益联结更加紧密;养殖场数字化挤奶系统、精准饲喂系统、环境控制系统等现代化设施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养殖成本进一步降低,联农带农作用凸显,率先在全省实现奶牛养殖现代化。

第五章 建设方案

5.1项目建设时间:20254月—202512月。

5.2项目承担主体及实施单位

张掖市甘州区人民政府为奶业生产能力提升整县推进项目的承担主体,区农业农村局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管理。项目实施主体为遴选确定的实施主体

5.3建设内容

建设草畜配套项目2个,建设优质全株青贮玉米饲草基地7500扶持建设4个现代智慧牧场,对奶牛圈舍、防疫、奶厅、智能化、信息化采集等设施设备改造升级;建设养加一体化发展项目1个,扶持1个乳制品加工企业,建设牛初乳生产线1条,风味奶酪生产线1条。

5.4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项目估算投资4088.5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2000万元,企业自筹2088.5万元。(详见附表)

5.5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20255月,完成项目实施主体的遴选、实施方案编制等前期工作。

20256-11月,完成项目建构筑工程施工、设备订购、安装、调试和试运行。

202512月,完成项目验收、资金拨付、绩效评价及资料收集、整理、装订等工作。

5.6补助标准及方式

5.6.1补助标准。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对扩大草畜配套规模、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及养加一体化乳制品加工能力提升。结合实际情况,确定补助标准为:草畜配套的每亩补助规模不超过800元,单个主体补助规模不超过400万元;现代智慧牛场建设的单个主体补助规模不超过300万元;养加一体化乳制品加工能力提升的单个主体补助规模不超过400万元。

5.6.2补助方式。项目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实施,本着“自愿、公开、公平”的原则,及时公开申报条件、补助标准、实施要求等内容,动员符合条件的奶畜养殖场等主体自愿申报。项目不得与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等现行政策重复补助。重点支持定制化、非标准化设施装备的推广应用与改造升级,满足奶业差异化发展需要。

5.7实施程序

5.7.1项目申报。按照“自主申报、择优确定”的原则,由奶牛养殖企业资源申报,区农业农村局组成现场核查组逐个进行现场核查,初步遴选实施主体 ,通过会议研究审核后提请区政府研究同意,并按规定向社会公示,最终确定实施主体

5.7.2编制实施方案。依据省级实施方案确定的建设任务和补助资金金额,实施单位认真谋划建设内容、核算投资、明确任务、预期目标、建设方案等内容。区农业农村局在对接核实、充分讨论的前提下,经与省市主管部门充分沟通并符合项目实施总体要求后,编制项目实施方案,明确项目区奶业生产总体情况、主体遴选方案、实施思路、目标任务、建设方案、补助标准和监管措施等内容。提请区政府审定同意,按时限要求以正式文件逐级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批复后实施。

5.7.3组织实施。项目由各项目实施主体具体承担建设区农业农村、区财政局负责指导监督,负责实施方案编制、组织实施、指导服务、绩效评价、日常监管等工作。项目实施方案批复后实施主体开展规划设计、相关设备订购土建施工设计土建施工等工作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实行项目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各项目单位采取委托招标邀请招标、询价等方式,确定施工和设备采购单位,签订施工和供货合同。施工单位和供货单位按照施工图和设备型号、性能等要求组织施工、供货

5.7.4竣工验收。项目建设完工后实施单位组织进行工程结算,实施单位委托第三方进行项目竣工决算和财务决算审计,在开展自验、第三方审计、整理完善项目施工、监理、财务、影像等实施资料的基础上,提请区级验收小组进行验收。验收小组采用内查与外查结合的方法,通过查阅资料、核对账目、实地核实和质询答疑等方式,逐个项目开展区级验收,出具验收意见,对存在的问题督促及时整改,并提请上级业务部门验收

5.7.5资金拨付项目补助资金专款专用,采取“先建候补、以奖代补”等方式实施,补助资金按照建设工程量进度分批次拨付,由实施单位提供实际完成工程量清单、凭证等资料,区级进行现场审核,采取国库集中支付方式予以直接拨付项目验收合格后,拨付剩余资金。

5.7.6绩效评价。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区农业农村局加强项目监督、调度管理,及时开展绩效运行监控。项目完工验收并投入运行后,根据省级实施方案确定的实施目标要求,区农业农村局开展调研核查,研判项目产出指标、效益指标完成情况,对项目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开展绩效评价,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第六章 预期效益

6.1经济效益

通过项目实施,项目预计新增产值13350万元,其中新增优质饲草面积7500亩,新增产值1350万元以上;奶产量达到22万吨,增加2.1万吨,新增产值6000万元;年加工液态奶5万吨以上,新增加工产值6000万元。

6.2社会效益

通过项目实施,全区规模养殖比重达到98%以上,奶牛良种化率达到98%以上。养殖场数字化挤奶系统、精准饲喂系统、环境控制系统等现代化设施装备水平大幅提件,养殖成本进一步降低,养殖加工利益联结更加紧密,联农带农作用凸显,通过土地流转、订单农业、增加就业岗位,通过直接和间接带动,可解决就业300人,辐射带动周边乡镇饲草种植3万余亩,带动农户400多户,受益人口1000多人。

6.3生态效益

项目贯彻绿色生态理念,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基本思路,注重利用信息化手段解决动物防疫、药物残留、粪污处理等环境治理问题。通过配置节水养殖设施设备和粪便自动化清理收集设施设备,推广粪污资源化利用系统与增值利用技术,推进奶牛粪污储存、收运、处理、综合利用,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形成良性循环种养结合的生态绿色发展模式。

第七章 保障措施

7.1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以政府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农业农村、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审计、生态环境、工信等部门以及长安镇安阳乡政府主要负责为成员的项目领导小组。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强项目协调管理,压实目标责任,完善制度建设,创新工作方法,确保项目按时高质量完成。区农业农村局负责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及时组织项目实施主体做好项目申报、论证公示、项目实施、验收上报等工作。区财政局负责项目资金及时拨付和监管等工作。各有关部门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落实部门职责,明确分工,相互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7.2强化资金监管

加强项目实施、项目验收、资金拨付、后续跟踪监测等工作 ,提升资金使用透明度,确保项目资金使用的质量和效益。在项目实施中,区农业农村局与项目单位签订项目目标考核任务书组织人员对承担项目的各单位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率,对存在虚报、冒领等骗补行为的经查实后 ,停止项目实施资格 ,追回补助资金。

7.3强化支持保障

及时落实财政补助资金 ,撬动金融、社会等多元资本支持项目实施,提高财政补助资金使用效率。鼓励农行、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大力推广“活畜抵押贷款保险”模式,积极支持奶产业发展,提升金融精准服务奶业振兴水平形成产业发展合力。

7.4强化科技支撑

充分发挥甘州区奶产业联盟和专家服务团人才资源优势,加强与区内外科研院校的合作交流,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引进和新特优乳制品研发及转化推广。加强奶产业人才梯队建设,解决奶产业中高端人才缺口,推动奶产业向高产高效、生态安全方向发展,促进生产效率和养殖效益稳步提升。

7.5强化联农带农

创新联农带农机制,完善奶牛养殖场与农户联动发展的利益联结,项目实施主体采取土地流转、订单农业吸纳就业等多种利益联结模式,通过直接和间接带动,可解决就业300人,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农户400多户种植饲草3万余亩,受益人口1000多人助力乡村振兴

7.6加大宣传引导

及时总结项目实施过程中涌现出的好做法和好经验,挖掘先进典型,通过现场参观、媒体宣传座谈研讨、树立典型等方式,吸引全社会关心、参与支持奶产业建设,形成齐心协力推动奶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