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聚焦甘州>今日甘州

张掖甘州:“一头牛”扛起富民强区新引擎

发表日期:2025-11-20 08:54 编辑录入: 甘州区管理员 来源: 甘州融媒

文/郭沛良   图/甘州区委宣传部

从农耕时代的“役用帮手”,到如今的“产业主角”,甘州区牛产业早已不是简单的“养牛卖牛”,而是一头连着农牧民“钱袋子”、一头托起消费者“菜篮子”,更串起一条贯通三产、激活全域的“黄金产业链”。

从“牧栏”到“餐桌”,一头牛的“旅程”,藏着产业发展的“活力密码”。对养殖农户来说,一头良种肉牛出栏,能带来近万元纯收入,是全家一年的生活“底气”;对市区超市的消费者来说,一份优质牛肉是餐桌上的“营养担当”;对产业链从业者来说,从饲草种植到屠宰加工、从冷链物流到终端销售,每个环节都是稳定生活的“依靠”。

一头牛能迸发多大能量?答案藏在产业链的每个环节。

不只“养得多”,更要“品质优”——联合科研机构与高校协同攻关,培育出适配河西走廊气候、肉质细嫩的“张掖肉牛”专属品种,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彻底破解“外来品种水土不服”难题。

不只“卖得远”,更要“价值高”——精深加工企业深挖产品潜力,开发出雪花牛排、牛肉酱、真空卤味等多元品类,推动“一块牛肉”的附加值持续倍增。

不只“链条长”,更要“协同紧”——从优质饲草规模化种植,到养殖小区标准化建设,各环节紧密衔接、高效联动,构建起“饲草—养殖—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闭环。

发展的潜力,藏在“向科技要效益”的突破里。肉牛养殖最怕“看天吃饭”,甘州用科技破题,让“经验养牛”变为“数据养牛”,在规模化养殖合作社,物联网传感器24小时监测牛舍温湿度、肉牛心率,精准投喂系统根据生长阶段自动调配“营养餐”,疫病防控预警平台让“小病早发现、大病早预防”;通过胚胎移植、人工授精等手段,实现从经验育种到精准育种的转变,加快优良品种的扩繁速度,良种繁育体系不断完善;同时,在饲料研发方面不断创新,根据肉牛和奶牛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研制出科学配比的全价饲料,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养殖成本,保障动物健康生长。

发展的信心,聚在“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协同里。产业要壮大,绝非“单打独斗”所能实现,“龙头带合作社、合作社联农户”的新模式,让牛产业的发展“底盘”越扎越稳。龙头牛企甘肃前进牧业,提供“种苗+技术+销售”全托管服务,农户仅需专注养殖,彻底打消“养不好、卖不掉”的顾虑;各乡镇锚定“五良”养殖法,制定出台《甘州区以“五良”技术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大力推广冻配改良、饲草青贮、精细管理、防疫消毒等关键技术,推动产业实现“散养向规模、规模向标准、标准向高质”的三级跃升。

发展的后劲,来自“向改革要活力”的突破里。过去,甘州牛肉“好货难卖好价”,症结在“流通堵、标准乱”。到如今,张掖牛肉及系列产品畅销全国26个省市,直供盒马鲜生、海底捞等线下渠道及京东、叮咚买菜等线上平台,张掖万禾等企业的省内外肥牛主题餐饮店顾客盈门、好评不断;同时,全链条质量管控体系不断完善,养殖端养殖户严循兽药规范、严禁违禁药品,每头牛戴电子耳标记录生长防疫用药信息实现全程追溯,检测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对上市牛肉牛奶高频抽检,仅合格产品可贴专属二维码流通。

一组数据印证着产业的“分量”:“十四五”期间,全区累计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65个,带动养殖大户5700余户;投入项目资金2.8亿元,培育10个万头养殖镇、75个千头示范村,形成了集聚发展、连片推进的良好态势;建成5家现代化屠宰加工企业,培育了前进牧业、祁连牧歌2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年屠宰加工能力达到20万头;注册畜产品商标10个,认证有机产品11个,3个产品入选“甘味”农产品名录;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3万多户农民参与产业发展,户均年增收超万元。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区牛饲养量将达到50.7万头,鲜奶产量达到25万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60亿元。

“一头牛”照见甘州经济的潜力与未来。产业内,有百姓餐桌的生活滋味,更有品质消费的升级追求;有产业链条的坚实根基,更有集群发展的升级蓝图;有当下市场的消费热度,更有长远布局的增长潜力……未来,全区将紧扣肉牛全产业链升级需求,持续深耕技术创新、深化产学研协同、释放“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全链条增值效应,越来越蓬勃的不仅是甘州牛产业,更会是其背后赋能乡村振兴、激活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