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信心 看发展】从“沉睡资产”到“绿色银行” 甘州林权改革改出幸福新图景
甘州融媒讯 (记者 何长凯 陈志伟 通讯员 姜烜维)集体林地曾是不少地方“沉睡的资产”,而在甘州区,一场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实践,正悄然唤醒这些绿色资源,将其转化为生态改善与百姓增收的“绿色动能”。昔日无人问津的林地,如今变成了农户手中的“绿色银行”。

花寨乡西阳村集体林地和安阳乡高原储备林二期经济林,通过集体林改充分发挥村集体合作社作用,利用林下资源养殖特色林下土鸡,种植射干、黄精等林下有机中药材,解决了制约林地潜力的发挥。

“没林改的时候,想在林地里干点啥都畏手畏脚。如今不一样了,权属清楚、收益有保障,我打算跟着合作社好好干,再琢磨琢磨林下种植的门道,相信以后靠这片林地能挣更多钱,把小日子过得更红火。”甘州区花寨乡西阳村村民杨孝说。
“从整合林地资源到办理不动产权登记,再到打造示范基地,我们全程参与其中。接下来我们会继续推进‘以林促产、以产养林’,生态和经济都能兼顾,让更多群众享受到林改红利,把这份绿色事业越做越好。”甘州区青绿林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赵兴军说。

农户的信心,源于甘州区打出的一套“精准确权+机制创新”组合拳。区上组建三级工作专班,筹措资金聘请专业测绘机构,整合多项数据,对全区15个乡镇的集体林地逐宗核实。截至目前,已完成244份权籍调查清理,颁发涉林不动产权登记证126本,认定集体林地2万亩,成功化解4起多年未解决的林权纠纷。同时,创新的“林地收益权共享”模式,让农户无需操心具体地块管理,仅凭收益权证就能按亩享受分红,彻底盘活了分散的林地产权。

产权明晰了,发展的活力随之迸发。在黑河林场,“零租金”提供的林地成为了承包户创业的沃土。
“黑河林场‘零租金’给我们提供林地,让我们能放心搞养殖。养鹅既能帮树林除草驱虫,鹅粪还能肥地,卖鹅又能赚钱,生态和经济两头好,这‘以鹅代锄’的林下养殖新路子,真是让我实实在在尝到了甜头。”黑河林场承包户王雪梅说。

“以鹅代锄”只是甘州区围绕“林”字做文章的一个缩影。甘州区着力推动林地资源从“生态存量”向“经济增量”转变,重点培育林下经济、林产品加工和森林文旅三大产业链。通过发展“林菜共生”“林药复合”等模式,林下经济产值已达1819万元;支持建设的千亩有机林果基地,开发出杏干、果汁等深加工产品,带动周边群众务工上万人次;依托多个林场资源打造的26个“林旅融合”产业点,更是吸引了大量游客。2025年至今,仅黑河林场就接待森林游客16万人次。

如今的甘州,集体林地不再是“闲置资源”,而是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这场深刻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当初推进集体林改,就是想破解林地没人管、没收益的难题。未来我们会持续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深挖林地潜力,让每一寸林地都能发挥生态价值、创造经济收益,守住这份‘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好局面。”甘州区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谢小龙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