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文化馆之夜”系列活动点亮文旅新图景
甘州融媒讯 当中秋的明月洒遍甘州府城的青砖黛瓦,当国庆的欢歌萦绕古建飞檐,国庆中秋假期,甘州区打造的“文化馆之夜”双节系列活动圆满落幕。8场主题鲜明的文化盛宴,秉持“以歌为媒、以艺会友”理念,将陕北民歌的豪迈、临夏花儿的婉转、秦腔艺术的铿锵融入千年府城,让市民游客在旋律与光影中沉浸式感受文化魅力,为甘州文旅融合写下生动注脚。
多元绽放:一场跨越地域与时空的文化对话
从黄土高原的陕北民歌到河湟谷地的非遗花儿,从老时光里的怀旧金曲到千百年传承的秦腔雅韵,“文化馆之夜”打破了文化地域与时代的边界。特邀陕北民歌手杜志宏一曲《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让甘州观众听见黄土高原的辽阔;临夏花儿歌手孔维芳的清亮唱腔,让“花儿”这一非遗瑰宝在府城绽放新彩;“岁月留声”专场中,《小芳》《同桌的你》等经典歌曲响起时,台下中老年观众轻声跟唱,时光仿佛在此刻倒流;“秦韵流芳”专场里,演员们扎实的唱功与传神的表演,让戏迷们过足“戏瘾”,也让年轻观众读懂传统戏曲的厚重。
8场演出如同8幅文化画卷,将不同地域、不同年代的文化元素浓缩于府城舞台,既有“走出去”的外地特色,也有“留下来”的本土底蕴,更有“融进去”的情感共鸣。正如现场一位游客所说:“在一座古城里,既能听陕北民歌,又能看汉服秀,这种文化体验太特别了,让我记住了不一样的甘州。”
沉浸互动:让文化从“舞台”走进“生活”
不同于传统剧场演出,“文化馆之夜”将舞台搬进甘州府城阁楼、露天广场,让文化从“封闭空间”走向“开放场景”。“繁华雅韵·裳礼甘州”汉服文化奇妙夜中,身着汉服的表演者漫步府城,时而行传统揖礼,时而与游客互动合影,市民游客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不少人自发穿上汉服加入其中,感受传统服饰之美;“情满中秋·乐游府城”专场恰逢中秋夜,《但愿人长久》的旋律与天上明月相映,家长带着孩子跟着节奏轻晃,团圆氛围在歌声中愈发浓厚;“红色回响”红歌专场更是掀起全场互动高潮,合唱团队领唱《歌唱祖国》时,台下观众自发起立跟唱,嘹亮的歌声回荡府城,爱国情怀在互动中深深扎根。
这种“主客共享”的沉浸式体验,让文化不再是静态的观赏品,而是可触摸、可参与的生活场景,也让甘州府城从“打卡景点”升级为“文化体验地”,实现了“游古城、赏文化、享欢乐”的深度融合。
情感共鸣:用文化纽带联结你我与家乡
活动中,演职人员与观众的双向奔赴格外动人。陕西民歌手杜志宏登上“文化馆之夜”舞台时感慨:“能在古色古香的甘州府城,把陕北民歌唱给来自各地的游客,感觉非常高兴。”而甘州区本地演员也表示,看到游客为本土文化喝彩,更坚定了传承家乡文化的决心。对观众而言,陕北民歌唤起了对远方的向往,怀旧歌舞勾起了青春记忆,秦腔与花儿让他们读懂西北文化的多元,红歌则点燃了共同的爱国情怀——不同的情感在“文化馆之夜”汇聚,最终都指向对文化的热爱、对家乡的认同。
一位长期在外工作的甘州人,这次十一回到家乡,特意带着家人来府城游玩,他说:“没想到府城的夜晚这么热闹,家乡的群众文化活动这么精彩,孩子第一次现场看秦腔就入了迷,这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让孩子了解家乡文化的好机会。”这种情感的联结,正是“文化馆之夜”最珍贵的价值:让本地人更爱家乡,让外地人读懂甘州。
文旅赋能:群众文化成为城市发展“软实力”
此次“文化馆之夜”系列活动,是甘州区文化馆践行“文化惠民、文旅融合”理念的生动实践。8场活动累计吸引超万名市民游客参与,不仅丰富了双节期间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激活了甘州府城的文旅活力——不少游客因一场演出延长在甘州的行程,周边餐饮、住宿消费随之升温,实现了“文化引流、消费增收”的双赢。
更重要的是,活动以群众文化为纽带,将甘州的历史底蕴、文化特色与旅游体验深度结合,让“甘州文旅”的品牌形象更加鲜活立体。这也证明,群众文化不仅是“自娱自乐”的载体,更是文旅融合的“核心引擎”,能够为城市发展注入持久的文化动力。
双节已过,府城的歌声虽暂歇,但文化的余温仍在延续。“文化馆之夜”双节系列活动的落幕,不是终点,而是甘州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起点。未来,甘州区将继续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打造更多接地气、有温度、显特色的文化活动,让群众文化真正成为点亮文旅融合的“明灯”,让甘州的文化魅力在新时代持续绽放光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