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也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压舱石”。近年来,甘肃省甘州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稳就业的决策部署,立足区域企业需求、劳动者特点及产业发展实际,创新构建“信息收集—就业帮扶—兜底扶持”一体化就业服务体系。通过搭建智能服务网络、落实精准补贴政策、强化重点群体帮扶、优化创业扶持举措,将就业服务延伸至社区末梢,切实破解就业难题,为“万家灯火”筑牢幸福根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就业答卷。
搭建就业平台,智能推送就业服务直达身边。建成由1个区级人力资源市场、5个零工市场、16个零工驿站及各社区“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构成的就业服务体系,依托零工驿站开展体系化网格化管理,充分摸排就业困难群体的学历技能,就业意愿,家庭情况等核心相关信息以构建就业困难群体个人信息档案,搭建起“信息全覆盖,职位全包围,匹配全自动”的就业匹配大数据平台。广泛开展“进商超,进节会”服务活动,精准梳理用工企业岗位需求,通过驿站体系将就业信息送入社区,送入街道,精准推送到就业困难人员身边。累计开展“进商超,进节会”招聘会26场次,参与企业209家,提供各类就业岗位1354个,至目前完成城镇新增就业7555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514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681人,搭建起企业和劳动者互联桥梁。
落实补贴政策,内转外输扶持工作稳步开展。聚焦城乡富余劳动力,为其提供多种多样的就业创业补贴政策。坚持“稳内转、扩外输”双向发力,持续拓宽就业岗位,增强消纳动能,着力加强劳务对接,提高输转质效。对外出务工脱贫人员根据出行距离发放一次性交通补贴,为他们铺设出行“最后一段路”,解决贫困劳动者“燃眉之急”。至目前,已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7.9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2.18亿元,为385人提供一次性交通费补贴共18.48万元。针对在家务工人员,高频次举办“访企探岗”“直播带岗”等公共就业服务活动。积极开发本地就业岗位,积极为各类用人单位和劳动力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多渠道促进就业,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活动72场次,发布招聘信息1930条,服务企业747家,提供就业岗位26019个,达成意向性就业1551人。
增强帮扶实效,巩固拓展就业成果。“在家门口的就业工厂上班,一个月能挣2000多块,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比出去打工强多了!”在甘州区一家乡村就业工厂里,脱贫户张丽一边熟练地采摘新鲜蔬菜,一边笑着说。这家工厂主要进行大棚农业生产,依托当地政策支持,不仅享受税收减免,还获得了经营指导,目前已吸纳 148 名村民就业,其中脱贫劳动力 73 人。确保脱贫劳动力就地就近稳定就业,促进脱贫人口增收。累计建成6家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吸纳就业1482人,其中脱贫劳动力73人,运用各种优惠政策,提供经营创业指导。结合乡村实际,2025年开发安置乡村公益性岗位120人。严格按照省市相关文件要求,依托信息化平台对岗位人员基本信息,在岗情况,岗位发放情况进行台账化,动态化管理,确保“一人一档,一岗一册”在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至目前,发放岗位补贴120人。
高效扶持创业,提供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扶持。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个人创业一件事”“培训意愿登记”“创业开业指导”“灵活就业参保人员登记”等事项,可在线上一站式申报,承诺三个工作日内完成申报,群众创业事项实现“一站达,一次办”。积极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扶持政策,引导高校毕业生、城乡待业青年、退役军人、农民工等群体积极大力开展自主创业,目前共为2家小微企业和53名创业者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276.5万元。开展多种多样的创业培训。至目前,完成职业技能培训2565人次,其中,就业技能培训1112人次、创业培训993人次、岗位技能提升培训460人次。2025年共为326名就业创业者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100.5万元。带动就业300余人。
下一步,甘州区将继续以群众就业需求为导向,因势利导优化稳就业举措,多措并举拓宽就业渠道,通过更优质、更协同、更精准的就业服务,推动就业工作从“稳数量”向“提质量”转变,让更多劳动者实现好就业,就好业,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人力资源新动能。(李东)
适老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