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策>政府文件>按公文种类分类>甘区政发

张掖市甘州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甘州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发表日期:2022-10-25 10:24:03 发布机构:政府办
索引号 620702001/2022-00108 发文字号 甘区政发〔2022〕135号号
关键词 发布机构 政府办
公开形式 责任部门
生成日期 2022-10-25 10:24:03 是否有效

张掖市甘州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甘州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属有关部门、单位:

《甘州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各自工作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张掖市甘州区人民政府

         2022年10月24日

甘州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快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健身和健康需求,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和《张掖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张掖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建设“一屏四城五区”为主线,全面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全方位推进全民健身工作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全民健身目标,为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州贡献力量。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居民健康素质和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率100%,有条件的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公众免费或低收费开放30%。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38.5%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75平方米以上,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超过0.5块,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5名以上,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到92%以上;积极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和国家级和省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和精品赛事,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参与体育健身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补齐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短板。

1.加强规划引领。结合全区总体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全区健康场地及设施建设选址,统筹推进高标准公共体育场、体育馆、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等设施建设。乡镇(街道)、村(社区)建成可开展不少于4类体育运动项目的综合体育场地(所)。整合土地资源,依托现有公共服务场地设施,在城区规划建设不少于20处体育场地设施、健身绿道等,确保全民健身15分钟健身圈基本实现全覆盖。

2.严格配建标准。新建居民住宅小区、新农村聚集居住区,要严格落实“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全民健身设施配建标准,确保与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在新建城乡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服务场地,配套建设多功能运动场、健身广场、小型足球场、儿童游乐场等公共体育场地设施。

3.加快重点工程建设。新建或改扩建一批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健身广场、社会足球场、智能健身路径、冰雪场地等健身设施。加快推进张掖奥体中心全民健身体育设施建设等重点项目建设,完善城市体育健身功能。到2025年,新建健身步道5条、公共体育场或社会足球场、全民健身中心及体育公园各1个;每个乡镇(街道)至少建成1个健身中心或多功能运动场;每个村(社区)建设1个可开展球类运动的多功能运动场地(所),并配齐配全健身设施。

4.加强土地保障和空间综合利用。结合城市更新行动,利用城市公益性建设用地,建设与城市功能相融合的城市绿道、健身步道、登山步道、自行车道等休闲步道网络体系。支持社会主体以租赁方式供地建设全民健身设施,倡导复合用地模式,在不改变、不影响建设用地主要用途和安全的前提下,可利用闲置厂房、仓库、建筑屋顶、街心花园、老旧商业设施、“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土地等区域建设多功能、季节性、可移动、绿色环保的体育场地设施,并依法依规进行管理。在养老设施规划建设中,要合理安排健身空间,确保老年人群有足够活动场所。

5.完善运营管理服务机制。加快推进体育场馆设施智慧化建设和改造,加强对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使用和运营管理的评估督导。完善体育场馆在重大疫情防控、应急避难(险) 时的功能转换预案,提升场馆使用效益。落实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补助政策,每年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不少于330天。加大向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开放的绩效考核激励力度,提高适老化程度,全面提升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服务功能。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安全有序向社会开放,鼓励委托专业机构集中运营符合对外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鼓励社会力量承接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实施体育健身工程更新迭代工程,实现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和达到使用年限的全民健身器材全部更新升级。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将全民健身设施特别是户外健身器材的日常管理、维护、维修纳入属地管理网格,确保各类健身设施安全、正常使用。

(二)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

1.持续开展主题示范赛事活动。以全民健身日、中国农民丰收节、群众冬季运动推广普及月等重要时间节点为主题,组织开展形式多样、贴近生活、方便参与的展示、交流、比赛、展演、辅导、培训等体育活动,丰富群众节庆体育生活。

2.全力打造品牌健身赛事活动。依托区域优势打造体育活动交流平台,加强与省内外体育文化交流,逐步完善体育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功能产业链条。以新型群众体育运动和健身休闲项目为着力点,把握户外运动需求变化趋势,加快培育大众与专业相结合、参与观光与体验相结合、全民健身与全域旅游相结合的多样化、品牌化体育品牌赛事。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持续办好汽车拉力锦标赛、黑河生态马拉松、新年登高健身大会暨冰雪运动嘉年华、中国动力冲浪板挑战赛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赛事,不断提高城市品牌效益,助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3.积极组织民俗民间赛事活动。常态化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会、农民运动会、社区运动会等群众赛事活动,广泛组织开展“三大球”、“三小球”、登山、广场舞等全民健身项目,积极举办“万步有约”健走激励大赛、减重大赛、“低碳健步走,健康甘州行”等赛事活动,培育开发冰雪、智慧运动等时尚新兴项目;精心举办篮球、足球等联赛,普及推广拔河、武术、龙舟、太极拳、健身气功、舞龙舞狮等民族民俗民间赛事活动。

4.开拓全民健身线上线下互动新模式。积极打造线上线下结合、全社会参与、多项目覆盖、多层级联动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 推动开展线上和线下智能体育赛事活动。依托互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支持开展智能健身、云赛事、虚拟运动等新兴体育运动,大力推广居家健身和全民健身网络赛事活动。支持社会办赛主体自主设计开展赛事活动。

(三)全面提升全民健身指导服务水平。

1.构建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网络。建成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完善和提升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功能,组织开展全民健身状况调查,为城乡居民提供标准化体质检测服务,为各类人群提供个性化的科学健身指导,每年完成国民体质监测3000人以上。打造科学健身传播平台,开展健身大讲堂,组织体育优秀运动员和体育专业人才参与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持续开展每年不少于500人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试活动;加强体医融合的体质测试点建设提升,推广个人健康档案和运动健身服务。      

2.促进科学健身知识研究普及。加强对不同体质健康状态、不同年龄段人群运动促进健康、运动伤病防治、体质健康干预等指导方法的研究,建立科学健身方法库,征集推广体育科普作品,促进科学健身知识、方法的研究和普及。

3.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深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培训制度改革,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考核、评价、激励机制,进一步扩大规模、培养骨干。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深入基层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推进科学健身指导“五进”(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活动,打造甘州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品牌,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志愿服务质量。

4.加强健身指导服务队伍建设。强化公益类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加大基层社会体育指导员骨干培训力度,拓展培训渠道,优化队伍结构,组建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科技工作者、体育教师、体育专业学生和社会热心人士广泛参与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提高健身指导专业能力和水平。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信息管理系统运用和信息化管理,做好社会体育指导员逐年、分级、分类培训和继续教育,为群众提供科学健身指导等服务。

(四)有效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

1.加强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设。积极推进各体育协会组织建设,激励富有活力的全民健身组织向社区和行政村下沉,引导各级社会体育组织向乡镇(街道)、村(社区)延伸,促进乡镇(街道)、村(社区)体育组织全覆盖。成立体育总会、三大球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等体育组织,构建以体育总会为引领,各单项体育协会为支撑,以基层体育俱乐部、体育健身团队、民间健身组织等为主体,涵盖线上线下,方便城乡居民参加的各类全民健身社会组织体系,切实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在全民健身工作中的带动引领作用。建立健全乡镇(街道)、村(社区)全民健身组织体系,明确乡镇(街道)体育工作站服务职能和村(社区)专兼职工作人员职责,推动社会体育蓬勃发展。

2.发挥体育社会组织作用。加大政府向体育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力度,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进一步推动体育社会组织改革,促进体育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创新体育社会组织管理机制,完善体育社会组织监督管理体系,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在强化行业自律、推动行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对基础好、发展快、受众多、辐射大、参与广的自发性全民健身社会组织给予教学、培训、等级评定等方面的支持。

(五)着力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

1.关注重视青少年成长。贯彻落实国家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推行国家“百万青少年上冰雪”“奔跑吧·少年”儿童青少年主题健身活动和“校园冰雪计划”,健全完善学校、社区、家庭、体育俱乐部“四方联动”青少年体育活动机制,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推进青少年体育“健康包”工程,开展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等问题的体育干预和科学普及。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建立健全分学段、跨区域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推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传统项目学校体育活动有效开展。合理调整适合未成年人使用的器材设施标准,在配备体育设施的社区、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配备适合学龄前儿童大动作发展和身体锻炼的设备设施。

2.支持特殊人群全民健身活动。推动各类重点人群均衡发展,引导妇女、儿童、军人、残疾人、老年人、少数民族等重点人群参与健身、乐于健身、受益健身。鼓励村(社区)利用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场所,为妇女、儿童、军人、残疾人、老年人、少数民族等重点人群提供科学健身指导。规划建设公益性老年人体育健身设施,完善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体育设施的功能衔接,支持村(社区)利用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场所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健身活动。关爱农村留守妇女儿童体育生活,促进残疾人体育康复,组织举办职工体育趣味比赛,挖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全面推行工间健身制度。

(六)努力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1.打造体育支柱产业。依托现有体育发展优势资源,打造以特色体育产业为主导,以高端体育赛事活动、体育用品销售和智慧体育产业为重点,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体育旅游、健身休闲、户外运动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鼓励和支持智慧体育、健身信息聚合、体育健身互联网、体育培训等产业发展。

2.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积极申办全国赛事和省、市单项及综合性运动会等高端赛事,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发挥全民健身对体育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加快形成以健身休闲和竞赛表演为龙头,高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挖掘市场竞争力、带动性的龙头企业和大批富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社会组织,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和知名品牌。重点打造冰雪运动、山地运动、户外休闲运动、汽摩运动、帆船运动等特色的体育产业集聚区。稳步推进山地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汽车自驾营地、健身步道等健身休闲设施项目

3.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体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体育标准化建设,建立和完善规范体育培训市场相关制度,加强体育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体育市场主体和从业人员信用记录,开展体育类企业和社会组织信用评价。建立体育资源高效利用机制,推动各类体育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引入第三方进行市场化运营。

(七)深入推进全民健身协调融合发展。

1.深化“发展战略”。紧紧围绕“一屏四城五区”建设目标,统筹谋划全民健身融合项目工程,建成集体育、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旅游、养老、助残等融合发展的全民健身事业融合体系。

2.突出“体教融合”。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体发〔2020〕1号)精神,加强学生体育技能培训,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体育教学模式,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培养青少年终身锻炼习惯。加强学校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建设,开展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工作,整合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健全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体育组织建设,全力推动校园体育发展。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支持学校体育活动指导、培训和服务;通过绿色通道引进高水平专业教练队伍,突出提升体育专项技能,实现竞赛体育高水平,创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进一步完善课外体育培训治理,促进体育培训市场形成良好生态、健康有序发展。

3.完善“体卫融合”。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建立体育与卫健等部门协同共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模式,推动体育健身与养老、保健、康复、医疗、养生等融合发展。推广集运动营养、科学健身、运动康复、心理调适为一体的主动健康服务模式,为各类人群提供体质健康检测、评估、干预三位于一体的综合指导服务。鼓励各类医院、康复机构开办健康管理、康复理疗等各类运动康复业务,为居民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体育健康服务和产品。以“一城主办,五省联动”为目标,以全国“万步有约”健走激励大赛为契机,持续深化西北五省合作交流,广泛宣传推介甘州人文历史、旅游资源、生态建设、经济发展成果,不断提高甘州知名度和影响力。

4.推进“体旅融合”。依托张掖国家沙漠体育公园、张掖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平山湖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芦水湾生态景区及乡村旅游示范点等景区资源,重点开发登山、探险、徒步、赛车、水上、冰雪等户外精品赛事和体育旅游项目,培育发展山地户外运动、沙漠体育旅游、冰雪体育旅游和红色体育旅游等高端体育产品,重点打造汽车拉力锦标赛、冰雪马拉松大赛、垂钓等特色体育旅游品牌,形成集休闲、娱乐、养生于一体的新型体育产业业态。

5.加强“体智融合”。实施“全民健身+互联网”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强全民健身与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云计算等新信息技术手段的结合,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建设甘州全民健身云平台,完善全民健身数据存储、分析和综合评估工作,提高科学健身的指导和决策水平。推进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健身设施数字化改造、器材用品智能化升级,丰富智慧健身服务。支持企业、社会组织等自主设计、创建、发起线上赛事活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互动、法治保障、齐抓共管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党委、政府要把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摆在重要位置,严格落实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基本公共服务发展规划的“三纳入”工作,定期研究解决全民健身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抓好全民健身、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开发等工作,积极开展“体育机关、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企业、体育乡镇”五创活动,不断推动全社会共享体育发展成果。

(二)加大经费投入。将全民健身工作及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按人均6元的标准核拨300万元用于开展全民健身工作。完善多元资金筹措机制,优化投融资引导政策,拓宽社会资本投入全民健身事业渠道,加强体育资金统筹力度,综合运用财政资金、商业贷款、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多种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加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形成多元投入全民健身事业的新格局。

(三)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具有专业组织管理、健康指导、科技研发、宣传推广、体育执法等方面的人才供给队伍,大力培养全民健身基层管理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者、专项化体育服务人才。创新拓展全民健身人才培养模式和渠道,定期举办基层健身管理骨干和体育市场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培训,引导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人才培养,加快建立全民健身人才培养体系和科学评价机制。

(四)加强安全保障。坚持“防控为先、动态调整”原则,围绕组织运营、服务保障、赛事保险、安全管理、应急救援、疫情防控、地质条件、气象因素等内容,科学周密制定赛事活动安全防控工作方案和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突能力。建立安全专家指导机制,发挥专家在研究论证、决策咨询、政策制定、组织管理安全评估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健全体育市场执法体系,确保体育市场安全有序运营。

(五)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弘扬新健康理念,普及科学健身

知识,宣传健身方法,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树立全民健身榜样,讲述全民健身故事,唱响体育主旋律,传播体育正能量,发挥体育

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承人类

优秀文明成果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和价值。大力倡导体育生活化、生活体育化,在全社会营造全民健身氛围,形成“人人运动、人人健康”良好社会风尚。

(六)加强监管与绩效评估。依据《甘州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要求,做好任务分解和监督检查,建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绩效指标评价体系,定期开展第三方评估和社会满意度调查,对重点目标、重大项目的实施进度和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推进和落实情况进行阶段性和专项评估,形成包括媒体在内的多方监督机制,切实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相关解读:《甘州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