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政务信息第21期
| 索引号 | 620702001/2025-00146 | 发文字号 | |
| 关键词 | 发布机构 | 政府办 | |
| 公开形式 | 责任部门 | ||
| 生成日期 | 2025-10-27 08:05:00 | 是否有效 | 是 |
【目录】
★甘州区统筹推动全面依法治区工作落地见效
★甘州区多措并举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甘州区“三聚焦”筑牢食品药品安全防线
★甘州区推动12345热线服务提质升级
★甘浚镇“三化并举”赋能合作社高质量发展
★乌江镇“三链融合”激发乡村产业振兴新动能
★安阳乡聚焦项目建设筑牢经济发展“硬支撑”
★靖安乡深化拓展“六个空间”提升农业产业质效
【工作动态】
甘州区统筹推动全面依法治区工作落地见效 一是规范决策程序。坚持法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一体规划、一体推进,以“一规划两方案”为统领,建立“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工作机制,将法治要求贯穿于行政决策全过程,严格履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法定程序,完成区政府合同、协议合法性审查21件,办理各类征求意见稿16份,政府决策公信力持续提升。二是提升服务水平。优化法律咨询、远程公证等多元化服务,实行“一村(居)一法律顾问+法企同行”双轮驱动模式,开展驻村服务208次,为企业开展“法治体检”18次;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为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开辟法律援助“绿色通道”,以“多元协作”织密维权“防护网”,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430件,解答咨询982人次,群众满意度100%。三是优化营商环境。依托4个行政复议宣传服务点,积极搭建与企业沟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畅通行政复议渠道,聚焦纠错高发领域、部门及民生热点案件强化专项监督,新收行政复议案件112件,办结86件,纠错13件。开展规范涉企执法和行政执法领域微腐败专项行动,建立执法质量“回头看”机制,查摆问题38件,梳理涉企执法问题线索4例,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区司法局)
甘州区多措并举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一是强化人才队伍。实施中医药人才定向培养和技能提升计划,开展适宜技术、临床培训、师承教育创新等培训,已完成区级培训960人次,第四批11名继承人顺利通过出师考核,第五批8名指导老师正带教16名继承人。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通过“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政策,制定实施基层职称评审标准,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二是突出特色服务。加强区级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全面推广“旗舰中医馆”建设模式,打造区级中医重点专科1个,建成“旗舰”中医馆4家、“中医阁”54家,实现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网络全覆盖。积极推行“中医体检+调养方案”,将针灸、贴敷等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围,扩大中医药基层服务内涵,为居民提供便捷、精准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三是加强宣传推广。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模式,依托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定期推送中医药防病治病知识、典型诊疗案例及养生保健方法;开展中医药文化“三进”活动,开展百人以上科普巡讲7场、健康教育活动11场、公众咨询14期,发放中医药预防保健宣传册(单)7600余份,直接受益群众2500余人次,中医药服务影响力稳步提升。 (区卫生健康局)
甘州区“三聚焦”筑牢食品药品安全防线一是聚焦重点领域。制定《无堂食外卖食品安全规范措施》《甘州区老年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指南》等规范文件,对校园食堂、校外供餐机构、养老托育涉残机构、网络餐饮平台等开展穿透式检查与全流程合规治理,组织“三类人群”、特殊群体服务机构进行约谈培训,检查相关主体600余家次,整改风险隐患347个,规范农村流动食品摊点入市经营73户,立案调查违规养老食堂2起。二是聚焦薄弱环节。建立赶集市场食品小摊点“登记办证+异地备案”机制,健全农村地区、城乡接合部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监测台账1034户,深化药品医疗器械流通领域“净域月查”“清源”等专项行动,检查药械单位298家次。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行为,排查整改农村、药械流通等领域问题465个,查办食品安全案件41起、药品药械案件13起、销售过期食品案件19起。三是聚焦源头治理。推行“日周月”风险排查制度,强化对农批市场、生产企业、小作坊的监督检查与评估指导,紧盯食用农产品、食用植物油、肉制品等生产源头与关键品类,加大抽检监测力度,完成“校园餐”、食用农产品、食用油、肉制品等重点品类专项抽检342批次,排查整改源头环节风险隐患121个,查办相关案件6起,有效遏制“两超一非”、制售假劣等突出问题。 (区市场监管局)
甘州区推动12345热线服务提质升级一是优化运行机制。构建“接、办、督、考、用”五环衔接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系,推行承办单位24小时AB岗责任制,严格落实“40分钟内签收工单、提前8个工作时反馈工单”限时办结制,服务效能有效提升。至目前,累计受理工单15505件,响应率、办结率均达100%,满意率达99.87%。二是强化能力提升。采取“集中授课+点对点辅导”方式,组织开展12345热线话务员业务培训8场次,提升热线服务专业水准。持续拓展12345热线平台功能,对企业和群众高频办理事项、政策文件等内容进行动态维护,累计更新优化热线知识库信息1140条,实现知识库共建共享。三是深化疑难攻坚。创新推行“工单分析研判”工作法,采取“专班研判—分类处置”模式,剔除无效诉求、聚焦有效服务,研判不满意工单854件,攻坚转化为满意工单837件,转化率达98%。强化各部门协同联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联动处置话务20件,推动疑难事项快速流转、高效办理。 (区营商环境局)
甘浚镇“三化并举”赋能合作社高质量发展一是强化全域督查,规范运营基础。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村村到、社社查”方式,对全镇17个村的14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全链条”实地督查,重点核查“五有”标准达标、联农带农及规范提升情况,累计发现并整改运营不规范等问题10个,发放整改通知书10份,有效确保合作社规范化运行。二是深化模式创新,提升发展质效。立足区域产业优势,大力推行“党组织+产业+合作社+农民”经营模式,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化建设,多途径强化合作社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创建市级示范社13家、区级示范社6家,带动农户2818户,吸纳富余劳动力1196人实现再就业,户均增收达2100元。三是优化长效机制,激活内生潜能。健全常态化监管与规范提升机制,不定期对合作社运营情况进行检查,依法依规开展规范提升工作,严格准入条件,加强动态清理,累计清理“空壳社”“僵尸社”26个,有力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常态化、高质量发展。 (甘浚镇)
乌江镇“三链融合”激发乡村产业振兴新动能一是固牢产业根基链。通过优化布局、规模发展,高质量推进果蔬、制种、稻米三大基地建设,新建3座冷藏保鲜库与3个有机种植示范点,巩固提升2000亩美都西瓜产业园、2000亩水稻基地及2.9万亩制种玉米规模。创新推行“企业订单+合作社组织+农户生产”模式,配套土地托管、水肥一体化等社会化服务,有效激活资源潜能,实现联农带农、共同增收。二是强化产品价值链。聚焦产业链后端,推动稻米加工中心全面投产,加强“乌江贡米”优质品种推广,健全从种植到销售的完整链条,全力打响地域特色品牌;建成蔬菜制种产业园及种子清洗加工车间,提升科技含量与附加值,持续推进供粤港澳蔬菜有机化、品牌化进程,实现加工与品牌双轮驱动、同步提升。三是延伸产业融合链。以创新“农业+”业态培育农旅融合新增长点,通过完善渔夫山寨、一景水寨等景点设施,整合推出“鱼米风物”本土品牌;同步做精特色渔业,建成大湾村回龙湾中华锦鲤繁育及鲈鱼养殖基地,优化金鳟、虹鳟养殖结构,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兴农”良性发展格局。
(乌江镇)
安阳乡聚焦项目建设筑牢经济发展“硬支撑”一是聚力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域,支持本地企业投入3000万元引进低温萃取、无菌包装等先进设备,建设枸杞精深加工生产线,推动枸杞由初级农产品向高端养生食品升级。同时,引进省外企业,成立专业公司,规模化种植亚麻5000亩,配套建设9930平方米加工厂及系列设施,为产业全链条发展筑牢基础。二是创新复合模式,提升资源效能。探索生态资源多元化增值路径,引进综合开发项目,补植苗木8200余株,栽植射干、黄精等中药材60亩,建设养殖鸡棚10座并放养土鸡2000余只,形成“林上有果—林内有禽—林下有药—林中有景”四位一体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有效激活林地资源潜能。三是夯实基础支撑,畅通惠民路径。积极落实以工代赈政策,将基础设施建设与促进农民增收紧密结合,实施五一村乡村道路硬化工程,改善4.13公里道路通行条件,带动112名村民就近务工,有效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实现“修路便民”与“务工富民”的双重效益。 (安阳乡)
靖安乡深化拓展“六个空间”提升农业产业质效一是优化产业结构,释放土地增值潜力。科学调整种植结构,重点发展高附加值作物,引入台州客商打造西蓝花种植基地1100亩,实现亩产1万元,大幅高于传统农作物收益;种植糯玉米3800亩,成功获得2300亩糯玉米有机转换认证证书,亩均收入提高500-600元,为群众增收和产业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投资1480万元实施甘州鲜生靖安鲜食玉米精深加工项目,日均收储原材料100吨,产出鲜食玉米60吨,年销售额可达4千万元。同时,进一步完善加工仓储体系,谋划投资800万元建设鲜食玉米二期项目,配套建设冷藏供应链冷库和制冰车间各1座。三是强化产业升级,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紧盯靖安现代设施农业集群发展目标,积极配合农投公司与第三方合作,改造升级5万平方米双拱双膜连栋智能温室用于高品质串柿种植;坚持“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积极对接引入高端藻蓝天然色素提取项目,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开创新局面。(靖安乡 梅天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