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政务信息第18期
索引号 | 620702001/2025-00100 | 发文字号 | |
关键词 | 发布机构 | 政府办 | |
公开形式 | 责任部门 | ||
生成日期 | 2025-09-10 14:40:00 | 是否有效 | 是 |
【目录】
★甘州区创新就业服务模式助推残疾人高质量就业
★甘州区推动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提档升级
★甘州区精准发力赋能商贸经济提质增效
★甘州区“三项举措”打好防汛抗洪主动仗
★甘州区激活林下经济厚植生态底色
★北街街道三向发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上秦镇多措并举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长安镇“小网格”激发基层治理大效能
★大满镇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
【工作动态】
甘州区创新就业服务模式助推残疾人高质量就业 一是拓宽就业渠道。积极搭建用工平台,鼓励企业开发适配岗位,依托“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月”等专项服务活动广泛宣传惠企政策,创新运用“直播带岗”、访企探岗等模式扩大岗位供给,累计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233场,发布专题招聘信息105条。持续深化落实就业帮扶政策,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作用,安置13名残疾人在公益性岗位就业。二是开展技能培训。建成集培训服务、权益保障、心理咨询等八大功能于一体的残疾人就业服务站2个,支持集善乐业机构创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并取得劳务派遣资质,围绕互联网营销、刺绣、农艺工等市场需求开展定向培训,采取“培训课堂进车间”“师带徒”等方式提升实操能力,累计培训60余人次,提供岗位300余个,带动700余人实现居家灵活就业,人均月收入超3000元。三是强化就业保障。高效落地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补贴、失业青年就业见习补贴、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等扶持政策,发放岗位补贴80.5万元、社保补贴48.24万元。培育认定残疾人就业服务站,提供岗位开发、能力评估、人岗匹配、稳岗跟踪等全流程服务,累计帮助300余人稳定就业,残疾人就业服务更精准、保障更有力。 (区人社局)
甘州区推动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提档升级 一是强化政策资金赋能。持续加大农产品品牌建设扶持力度,聚焦关键领域发展,精准投入产业升级资金,投入1080万元奶业提升补助资金支持甘肃传祁乳业加工能力升级,安排1000万元肉牛增量提质资金助力祁连牧歌扩大屠宰规模及拓展市场,专项落实150万元乡村振兴资金强化龙头企业品牌建设,形成“政策-资金-企业”支持体系,驱动全区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值持续攀升。二是夯实优质原料基地。聚焦“河西牛”品牌建设,以“五良”技术融合为支撑,构建现代循环畜牧产业园、北部养殖带和乡镇养殖小区协同发展的“一园一带多区”产业格局,建成前进、云鑫等12个标准化奶牛养殖场及祁连牧歌、万禾草畜等137个肉牛规模养殖区,创建4个国家级示范场,形成覆盖西北优质乳源与西部奶肉牛双基地的原料保障体系。三是创新拓展营销网络。完善冷链物流体系,打通产品流通全渠道,支持龙头企业拓展直供直销、体验店及电商平台等销售模式,依托农博会开拓广深高端市场,在16个省市布局仓储配送中心,设立4个直销点与33家商超专柜,推动牛肉产品进驻京东等10余平台;同步拓展生鲜乳全国供应网络,产品销往菊乐等知名乳企,建成110个直营奶屋、2490个商超网点及75家单位供应体系,实现品牌影响力与市场占有率“双提升”。
(区农业农村局)
甘州区精准发力赋能商贸经济提质增效 一是示范引领增强动能。常态化开展企业走访调研,按批零住餐行业成立工作专班,摸排建立142户近限企业培育库,累计走访900余次,形成“摸排-培育-纳统”闭环机制,为区域商贸提质升级夯实基础。深挖《零售业创新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政策红利,积极对接省、市主管部门,成功以甘州区为主体申报首批全国零售业创新提升示范城市。二是精准施策促进消费。充分运用倍增扶持政策,围绕限上企业发展和近限企业培育,引导商超、汽车、餐饮等企业开展促销创意、服务比拼,组织开展“乐享盛夏·惠满金张掖”“粽情端午·惠享张掖”等各类促消费活动200余场,直接拉动消费近7亿元,企业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三是优化服务惠企利民。紧抓国家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机遇,成立工作专班主动靠前服务,预审系统内16000余条信息,逐户联系指导凭证上传,保障资料全数通过,推动补贴资金及时拨付到位,全力确保惠企利民政策高效落地、红利直达市场主体。 (区商务局)
甘州区“三项举措”打好防汛抗洪主动仗 一是排查风险隐患。构建“1+77+X”应急预案管理体系,修订全区防汛抗洪工作方案,聚焦水库、小流域、泄洪通道等重点领域开展“拉网式”风险隐患排查,针对不同风险区和隐患点,按照“一点一策”原则实施精准防御,做到“汛期不过、排查不停、整改不止”。至目前,全区累计出动检查人员162人次,检查点位75处,发现并整改隐患33处。二是强化监测预警。布局“监测-预警-指挥”全链条智慧应急网络,建成区级应急管理“数字大脑”平台,实现全区14个地质灾害风险点视频监控全覆盖。强化应急通信网络建设,新建城区及沿山乡镇370M通信基站10个,配备基地台、移动基站、卫星天通猫、无人机等先进科技设备,应急平台终端信息采集能力有效提升,保障预警信息快速精准传至村、户、人。三是夯实保障基础。完善应急物资储备网络,设立应急物资库24处,储备各类防汛物资89565件套,确保关键时刻应急物资拿得出、调得快、用得上。壮大区、镇、村三级应急救援力量,组建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298支,建立基层防汛抗洪网格275个,加强装备配备、培训演练和应急备勤,全区抢险救灾应急响应和处置效能显著增强。 (区应急局)
甘州区激活林下经济厚植生态底色 一是推动机制改革。健全林木管护机制,建立林长制责任体系,落实三级林长网格化监管责任,持续深化林地“三权分置”改革,构建“土地流转分红+基地务工+产业参与”联农机制,探索国有林场经济林带“零租金”承包模式,有效拓宽林农增收渠道。至目前,核发林权证290本,确权林地11.9万亩,带动100余农户年均增收超4000元。二是创新业态模式。构建“林菌共生”“林药复合”“林旅融合”等立体开发与循环利用发展模式,建成油杏、苹果、药用山楂等有机生态林果园1500亩、经济林8.6万亩,培育家庭林场、林果花卉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打造“金满园”“甘泉酥梨”等特色品牌5个,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双提升”。三是强化要素保障。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引进推广林果业新品种、新技术,组建专家服务团开展专项技术培训,培训农民2820人次。探索“国家储备林+碳汇”模式,拓宽投融资渠道,协调农发行发放全省首笔国储林项目贷款8.97亿元;建立林草碳汇开发和交易机制,完成林业碳汇交易3.8万亩85万元、草原碳汇交易21万亩320万元,林草产业发展动能不断增强。 (区林草局 刘思瑶、门海涛)
北街街道三向发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一是强化政策宣传。坚持“集中+入户”双线推进,在小区广场、商超门口等人流密集区域开展惠民政策、反诈普法等主题宣传活动28场,发放材料1000余份;持续开展“敲门行动”,面对面讲解医疗救助、低保认定等流程300余次,有效提升群众政策知晓度与防骗意识。二是优化人居环境。常态化开展环境整治,重点治理卫生死角、车辆乱停、小广告乱贴等突出问题,加强绿化养护、垃圾清运和日常保洁等精细化管理措施,累计清理杂物50余处、整改违停40余起,有效疏通消防通道,辖区环境更加整洁安全。三是破解民生难点。建立“问题收集—研判—办理—回访”闭环管理机制,定期召开研判会,针对物业管理、基础设施维修、邻里矛盾调解等高频诉求进行梳理分析,联动多部门协同处置,高效解决楼顶漏水、管道堵塞、违建拆除等典型民生诉求22件,群众满意率和信任度显著提升。 (北街街道)
上秦镇多措并举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一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造生态宜居新环境。系统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科学实施绿化工程,新增绿色通道6.6公里、农田林网7.2公里,植树3.54万株,构建城东郊绿色屏障。扎实开展环境治理,严格落实三级网格包抓责任,聚焦主干道沿线、渠道两侧、居民点房前屋后等重点区域,常态化开展清污治乱行动,清理整治“三堆”问题134处。数字赋能河湖管护,创新运用智慧平台对镇域内5条河流实施动态监测,建立问题线索“半小时响应”机制,及时发现、控制、消除河湖隐患,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提质增效。二是强化规划引领、服务升级,构建城乡融合新格局。全面推进基础设施改造,实施集镇改造提升工程,改造沿街建筑外立面635平方米,铺设水、电管网4.5公里,配套建设停车管理系统、物联网路灯等智慧化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功能,焕新“老粮仓”等文化地标,建成投用“幸福食堂”“司机之家”、乡村大集、汽车充电桩等一批惠民设施。按照“四集中”模式,打造“桃源里居”“甘田蔬院”等宜居示范点,新建房屋54院,配套人畜分离养殖区和仓储物流基地,推动生产生活空间布局优化。三是突出项目驱动、品牌带动,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培育壮大农业产业集群,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新建“上品臻蔬”产业基地,配套建设3万立方米高标准冷库和80吨制冰车间,做优“甘绿松”“绿鲜源”等特色品牌,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体系。做大做强养殖产业,整合盘活2.7万平方米老旧大棚,改建“上秦牧歌”千头奶牛产业园,示范带动全镇42个规模养殖场共同发展。构建标准化种植养殖到精深加工、休闲观光、电商销售的全产业链体系,创造“家门口”就业岗位1000余个,带动户均增收1.2万元,实现产业增效与农民增收双赢。 (上秦镇)
长安镇“小网格”激发基层治理大效能 一是强化网格治理。创新建立“网格员+调解员+村社干部+民警”多元协同调解机制,健全网格信息共享与部门联动制度,推行“一事一档、即时交办、跟踪销号”闭环管理,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至目前,累计收集社情民意125条,排查矛盾纠纷382起,成功化解374起,调处率100%,成功率98%,基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二是筑牢安全防线。强化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整合现有网格员和综合应急力量,组建14支应急救援队伍,并为12个村配齐消防、防汛等物资,全面提升快速响应能力。聚焦“九小场所”、危化品、道路交通、消防等重点领域,持续开展拉网式、地毯式隐患排查,严格核查设备安全、预案演练及用电用气规范,发现并整改隐患47项,全面巩固安全基础。三是优化生态环境。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依托网格化管理机制,明确网格员环境巡查、问题上报、快速处置职责,统筹推进“水、林、田、气”综合治理,扎实开展垃圾清理、水源热泵整治、人饮管网改造和村容整治行动,累计清除生活垃圾50余吨,推进9个村的供暖改造,挖掘人饮管网工程管沟3km,管网铺设23.5km,创成省级乡村示范村2个,正在创建省级“和美乡村”示范村1个,村容村貌显著改善。 (长安镇 张治清、何锦鑫)
大满镇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 一是强化基础建设。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土地平整、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及高效节水设施一体化工程,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2%以上。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组建农技服务队全程开展技术指导,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2项,举办培训12场、覆盖1500人次,为增产增效提供有力保障。二是激活产业潜能。依托资源禀赋,优化产业布局,重点发展蔬菜、林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建成农业大棚350座,种植特色经济作物面积1.2万亩。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新增家庭农场8家、合作社5家,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800余户农户嵌入产业链,户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三是优化人居环境。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和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完成卫生改厕1860户,铺设污水管网12.6公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实施乡村绿化美化工程,种植苗木1.2万余株,打造“美丽庭院”示范户260户,群众“三感”不断提升。 (大满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