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政务信息第11期
索引号 | 620702001/2025-00074 | 发文字号 | |
关键词 | 发布机构 | 政府办 | |
公开形式 | 责任部门 | ||
生成日期 | 2025-06-23 16:35:18 | 是否有效 | 是 |
【目录】
★甘州区殡葬改革“三向发力”见实效
★甘州区践行“行政复议+调解”助力行政争议化解
★甘州区多维发力激活消费新动能打造区域消费增长极
★西街街道“三化”政务服务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上秦镇“三题共治”清淤破堵增效赋能基层治理
★党寨镇凝心聚力抓整治生态宜居换新颜
【工作动态】
甘州区殡葬改革“三向发力”见实效一是疏堵结合深化移风易俗。宣传引导与专项整治双轨并进,推送移风易俗宣传信息2万余条,推广树葬等5类节地生态安葬试点,调整火葬区国土面积覆盖率52.05%、人口46.22%;开展违规建墓专项整治,清理坟墓1.9万座,乱葬乱埋、“豪华墓”建造及城区乱搭灵棚现象有效遏制,文明治丧普及率显著提升。二是全域覆盖优化服务载体。强化基础设施与生态化改造同步推进,建成殡仪馆、服务中心、公墓等殡葬服务机构11个,投资10余万元实施巴吉滩等公墓园林化改造项目,完成主干道绿化5公里,配套停车场、公厕及垃圾处理设施,实现服务机构全域覆盖,公墓环境向生态化、规范化转型升级。三是严管厚爱规范市场秩序。监管整治与惠民减负协同发力,多部门联合整治不正之风,约谈机构及商户58家次,督查13次,签订廉洁承诺书75份;严格落实收费公示,修订制度42项,降低/取消收费25项、新增免费服务9项;落实困难群体减免政策,为300余名困难群众减免25万元,累计减费41.6万元,市场健康度与群众满意度同步提升。(区民政局)
甘州区践行“行政复议+调解”助力行政争议化解 甘州区积极探索创新行政复议调解机制,充分发挥行政复议调解柔性、高效、便捷的优势,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统一。一是完善调解工作机制。建立贯穿案件受理、审理、决定的行政复议“全过程调解”模式,通过充分听取双方意见,剖析问题根源,依据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提出合理可行的调解方案,做到早介入、早调解、早化解,促使双方互谅互让,达成和解。至目前,共办结行政复议案件39件。二是创新调解方式方法。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和当事人意愿,综合运用面对面调解、背靠背调解、线上调解等多种方式,在案件受理阶段开展政策法律引导,审理阶段实施调查调解化解矛盾,提高调解成功率。至目前,以调解方式结案5件。三是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建立相关部门的协同联动机制,定期组织召开协调会办理行政复议案件,形成工作合力,推动争议化解。加强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沟通协作,建立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检察监督的衔接机制,实现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共同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区司法局 杨佳)
甘州区多维发力激活消费新动能打造区域消费增长极 甘州区立足“消费促进年”工作主线,依托全国首批零售业创新提升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聚焦消费政策配套、场景培育、模式创新等重点领域,全力打造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区域消费能级显著提升,消费市场活力充分释放。一是以旧换新稳大盘,筑牢大宗消费“压舱石”。加力加快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引导500余家符合条件的商贸企业参与以旧换新,通过政策宣传、流程简化等举措,推动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提档升级。一季度全区消费品以旧换新申报18000多单,兑现补贴1900多万元;二季度申报量持续攀升至24000余单,涉及补贴金额3200多万元,持续巩固消费市场“基本盘”。二是政企联动强引擎,点燃消费市场“新活力”。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发力”、“资金支持+政策护航”双轮驱动模式,市区两级投入财政资金600多万元,精心策划“夏悦·乐享生活季”、“春动·焕新消费季”等政府主导的促消费活动10余场次。同时,引导在库商贸企业抓住春节、五一劳动节等消费旺季,开展油品下乡、汽车家电、日用百货进乡村社区等促消费活动150余场次,企业让利达2700多万元,直接拉动消费近4亿元。三是创新驱动增动能,培育消费发展“新优势”。创新多样化助企帮扶举措,力促社会消费稳定有序发展,组织开展商贸领域银企对接会、重大项目洽谈会及金融助力企业产销对接活动,搭建政银企交流合作平台,助力企业销售规模不断扩大,通过内培外引,新培育丝路云创、融城易购、新奥瑞迪等零售、家电、汽车经营主体10余家,持续丰富消费供给,为消费市场注入新活力。四是项目建设提质效,打造消费集聚“新高地”。加速推进甘州大集、爱琴海购物中心招商运营、新乐超市胖东来模式升级改造等项目建设,出台让利政策启动运营甘州府城,不断完善消费基础设施,全力补齐区域消费短板。目前,甘州大集项目已全面完成主体工程建设,爱琴海购物中心成功签约星巴克、麦当劳等首进张掖、河西乃至甘肃品牌50余家,甘州府城人流涌动,业态日益丰富,有力推动新城区高端消费聚集发展,为区域消费市场注入强劲动力。 (区商务局)
西街街道“三化”政务服务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一是立体化公开打通政策落地“双通道”。依托“线上+线下”双轨宣传,通过微信公众号、居民微信群等平台精准推送就业补贴、医保调整等民生政策;结合重要节点开展“政策宣传进小区”活动46场次,发放资料3000余份,设置政策咨询台6个,现场解答群众疑问625人次,确保惠民信息全域覆盖、精准触达。二是精细化服务实现群众办事“零障碍”。深化“智慧政务”应用推广,在辖区内各社区设置自助服务区,依托“甘快办”APP及自助终端推动社保查询等高频事项实现“网上办”“自助办”,累计帮助群众自助办理业务2122件次,满意度达100%。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开展上门服务、帮办服务860次,实现特殊群体足不出户享便捷。三是主动化治理推动政民互动“零距离”。积极推动“主动治理、未诉先办”机制落地,通过入户走访482次常态化收集环境整治、物业服务等民生诉求345条,整改落实341条;拓宽问题收集渠道,利用12345市民热线、社区意见箱、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广泛收集社情民意,专人专办诉求工单,累计受理群众诉求272件,按期办结率达100%,实现群众诉求件件回应、基层治理效能持续提升。 (西街街道 成丽媛)
上秦镇“三题共治”清淤破堵增效赋能基层治理 一是执纪亮剑,解决重点突出问题。通过“村级财务自查+镇纪委抽查”双线核查,对低保评定、产业补贴发放等开展穿透式监督,全年累计查处虚报冒领养老金问题1起,追缴违规资金1170元。针对执法不公、虚报冒领惠民补贴等问题,以零容忍态度严肃查处,坚决纠治吃拿卡要、推诿扯皮等作风顽疾,收集群众诉求78件,筛选典型问题6件,挂牌督办重点问题1个。清查村集体资产资源发包、承包合同不规范等问题,发现台账登记遗漏问题12起,承包合同不规范问题1起,追缴拖欠承包费2250元。二是源头防控,解决制度漏洞问题。扎紧资金监管制度笼子,推行村级财务支出需经村书记、主任、文书“三签字”制度,确保重大决策必须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杜绝“一言堂”。加强村级财务培训,系统培训村干部财经纪律、资金管理及合同规范知识,从源头防范“糊涂账”。充分发挥村民监督委员会的作用,定期对村级财务收支、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审计,建立健全村级财务审计制度和民主监督机制,确保资金使用合法合规。三是下沉服务,解决群众不满问题。固定镇村干部每周下沉村组接访时间,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分类整理,限时办结并给予反馈,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推行“上门认证+全程代办”服务,入户办理社保认证56人次,协助准备医疗报销材料172份,确保群众办事“零障碍”。打造“线上村务”监督平台,每周推送党务、村务、财务动态,对公开不及时的村,由镇纪委约谈问责并全镇通报,倒逼责任落实,真正实现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上秦镇 刘栋梁)
党寨镇凝心聚力抓整治生态宜居换新颜 一是环境整治出实招,擦亮乡村底色。以“全域整治、全民参与”为导向,创新推行“网格化+积分制”管理模式,形成干部带头发动、群众主动参与格局,累计清理卫生死角1300余处,清运垃圾杂物50余吨,疏通沟渠12公里。二是科学管护增绿效,打造生态长廊。抢抓春季绿化黄金期,指导各村开展镇域内2.6万株树木精细化养护,实施死树枯枝清理、春季灌溉、苗木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措施,确保树木成活率达90%以上。三是多元融合促振兴,绘就宜居画卷。依托经济林果2180亩,探索推行“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模式,推进“美丽庭院”评选、“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引导周边农户进行卫生整治30余次,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党寨镇 张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