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气象信息专报
索引号 | 620702072/2025-00089 | 发文字号 | |
关键词 | 发布机构 | 应急管理局 | |
公开形式 | 责任部门 | ||
生成日期 | 2025-04-30 10:09:01 | 是否有效 |
重大气象信息专报 | ||
第11期 | ||
中 国 气 象 局 | 2025年4月29日 |
5月上中旬冬麦区降水仍偏少
东北地区大部春播气象条件适宜
摘要:北方冬麦区3月中旬以来降水持续偏少,气温显著偏高,主产区缺墒站点比例维持在4成以上,预计5月上中旬北方冬麦区基本无有效降水,建议各地积极采取措施,减轻干旱影响。东北地区4月中旬以来阶段性低温和土壤持续过湿,导致春耕整地和播种进度略偏晚,预计5月上旬地温稳定,建议加快推进播种进度。
针对近期冬麦区干旱,中国气象局密切监测气象旱情发展,强化与农业农村等部门的联合会商、联合预警和联动响应,开展了大规模增雨作业;下一步,中国气象局将立足粮食保丰和减轻人民群众生活影响,继续全力做好抗旱减灾和春耕春播气象服务。
一、春季以来豫陕晋皖等冬麦区干旱发展,局部地段将明显减产,预计5月上中旬基本无有效降水
3月中旬以来北方冬麦区降水持续偏少,气温显著偏高,其中陕西、江苏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第1少,河南第2少;连续无有效降水日数均在40天以上。河南、陕西、安徽等地日最高气温超过30℃的日数有5~8天,较常年明显偏多。同时,大风天气多,麦田墒情下降迅速,4月中旬开始北方冬麦主产区缺墒站点比例维持在4成以上,其中河南洛阳、南阳、平顶山和陕西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局部没有灌溉条件的土壤缺墒时间已持续30天左右,旱情较重的地段将明显减产。从4月27日遥感长势监测结果来看,冬小麦主产省一、二类苗比例为91.9%(见附图),较去年同期偏低3.6个百分点。
预计5月上旬和中旬前期,北方冬小麦主产区基本无有效降水、气温偏高1~4℃,河北中南部、河南西部、山西南部、陕西中南部、安徽北部、山东中部等地农业干旱将持续或加重,可能导致小麦灌浆受阻、千粒重下降,产量和品质降低。
关注与建议:建议各地做好冬小麦生长后期的水肥管理,并开展“一喷三防”工作;成熟收获期强对流天气增多,建议重点做好应对防范。
附图 冬小麦主产省苗情遥感监测(4月27日)
二、入春以来东北地区气温起伏大,降水多,春播进度略偏慢;5月上旬地温稳定,建议加快推进播种进度
2024年10月至2025年2月,东北地区大部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3~8成,农区大部适墒封冻越冬,底墒好于常年。春季以来气温起伏大、雨雪天气异常偏多,黑龙江、吉林、辽宁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分别偏多64%、99%、40%,土壤陆续解冻后农田出现渍涝。尤其是4月中旬以来东北地区旱地作物陆续进入适播期,东北大部地区降水量有25~50毫米,吉林和辽宁等地部分地区有50~100毫米,部分农田土壤过湿持续、地温偏低,导致春耕整地和播种进度略偏晚。
4月27日开始,辽宁、吉林、黑龙江南部地区日平均气温已稳定通过8℃,达到大田播种适宜温度,10厘米土壤墒情监测结果表明:黑吉辽三省旱地过湿面积占比分别为13.4%、4.8%和3.4%,与湿涝典型年2022年相比,黑龙江过湿面积偏小,吉林和辽宁略偏大。
当前,东北地区水稻播种育秧基本结束,旱地作物玉米、大豆、花生将进入大面积播种阶段。根据东北地区旱地作物适宜播种指标和气象条件分析,预计辽宁、吉林大部、黑龙江南部等地4月29日后适宜大面积播种,但气温仍有起伏,需防范降温、大风、阴雨等天气对作物播种的不利影响;吉林东部、黑龙江中北部等地5月5日后适宜推进播种进度,需根据地块情况,按照先岗地、后平地、再洼地的顺序,确保应播尽播、适期播种。
三、气象服务情况及下一步工作
针对近期冬麦区干旱和春耕春播,中国气象局密切监测气象旱情发展,强化与农业农村等部门的联合会商、联合预警和联动响应,逐日分析提供墒情、旱情监测预报,启动重大气象灾害(干旱)四级应急响应,派出气象专家深入麦田了解旱情,全力做好抗旱保障支撑工作;同时,与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联合开展大规模增雨(雪)作业(“春雨”行动),3月中旬以来,全国共组织开展飞机作业237架次、地面作业8119次,累计作业影响面积约372.6万平方公里,增加降水约18亿吨,为缓解旱情、降低森林草原火险等级起到了积极作用。
下一步,中国气象局将立足粮食保丰和减轻人民群众生活影响,全力做好抗旱减灾和春耕春播气象服务。一是做好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加强干旱、高温、干热风、强对流、旱涝急转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做好精细化农业气象服务,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报送信息。二是深化部门协同合作。继续强化与农业农村、水利、应急等部门的协同联动,联合开展土壤墒情监测预报,发布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农机作业预警等信息。三是组织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继续抓住有利作业条件,在旱区联合开展军地人工增雨作业,为土壤墒情增加、作物生长等创造有利条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