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统计信息

2022年甘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表日期:2023-04-24 16:16:05 发布机构:统计局
索引号 620702019/2023-00009 发文字号
关键词 发布机构 统计局
公开形式 责任部门
生成日期 2023-04-24 16:16:05 是否有效

202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和交织叠加的风险挑战,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总要求,积极融入省十四次党代会部署的“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聚焦市第五次党代会“一四城五区部署,扎实有效推动稳经济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地实施,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全区经济运行顶住下行压力,呈现企稳回升的良好态势,发展韧性持续显现。

一、综

经济增长: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反馈结果,全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53.58亿元,按照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7%;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3.16亿元,同比增长6.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3.72亿元,同比增长10.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46.71亿元,同比增长5.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9018元,同比增长6.5%。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21年的24.8:16.7:58.5调整为24.917.257.9第一产业比重提升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升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回落0.6个百分点。

十大生态产业:全年全区完成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94.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7.2%,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

物价: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增长0.8%,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1.7%。

民营经济:年末全区范围内私营企业累计20475户,注册资911.18亿元,其中,年内新增2305户,注册资75.7亿元。个体工商户累计39876户,注册资金53.56亿元,其中,年内新增4711户,注册资金5.91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2358个,其中,年内新增91个。

二、农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21.95万亩,比上年增加0.11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1.89万亩,比上年减少1.38万亩。制种玉米种植面积 67.41万亩,比上年增加 7.32万亩;蔬菜种植面积25.34万亩,比上年增加2.0万亩;油料种植面积1.03万亩,比上年增加0.22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498084吨,比上年增长0.79%。其中,夏粮产量17084 吨,下降12.24%;秋粮产量481000吨,比上年增长1.32%。蔬菜产量852057吨,增长7.16%。

年末大牲畜存栏27.42万头,比上年下降6%。猪饲养量 42.14万头,比上年增长0.4%;牛饲养量38.25万头,比上年下降12.2%,其中,乳牛存栏3.99万头,比上年增长2.7%;羊饲养量193.17万只,比上年增长3.5%;家禽饲养量409.3万只,比上年下降4.4% 。猪出栏27.06万头,比上年增长2%;牛出栏11.72万头,比上年下降24.1%;羊出栏101.92万只,比上年增长3.5%;家禽出栏235.85万只,比上年下降5.43% 。全年肉产量48267吨,比上年下降6.26;禽蛋产量6070吨,比上年下降2.9%;牛奶产量129236吨,比上年增长1.9%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围绕制种玉米、蔬菜、中药材、食用菌、肉牛、奶牛等特色优势产业,建成农业产业化基地面积87.4万亩。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90家,其中,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户, 销售收入达到26.72亿元;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5户,销售收入达到21.4亿元;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 52户,销售收入达到13.9亿元。

全年依法登记注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358个,各类合作社成员48030人,带动农户66946户,占全区总农户的65.01%。合作社拥有固定资产136553万元,流动资产134119万元。全区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5.1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0.2%,涉及农户26294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26294份。

年末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77.23万千瓦。拖拉机拥有量达到21181台,各类拖拉机配套机具达到61108台(件),拖拉机与农机具的配套比达到1:2.89。争取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2644万元,补贴农机具17754万元,受益农户2658户。年末全区农机专业合作社194个,成员1509人。

全年化肥使用量(折纯)26122吨,农村用电量25747万千瓦时。 

林业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6.6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4.62万亩,封山育林12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5.0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73%,绿地率36.8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全年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

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企业增加值增长0.5%;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3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下降5.2%。大中型企业增加值增长7.3%;小型企业增加值增长36.5%。轻工业增加值增长72.9%;重工业增加值增长7.4%。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制造业分别增长77.436.1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7%。分主要行业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增长86.3%;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长55.6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3.1%;食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69.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增长25.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增长53.6%;医药制造业增加值下降4.5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水泥77.23万吨,同比增长24.6%;饲料10.66万吨,增长1.5%;高纯硅44967万吨,增长66.4%;塑料制品3186吨,下降14.6%;成品糖14685吨,增长17.4%;人造板32000立方米,增长8.5%;化学农药7414吨,增长28.3%;中成药519.3吨,下降0.5%;发电量39.35亿千瓦小时,增长2.36%。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0.94亿元,增长31.07%。产品销售率为87.64%。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6.25亿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87%。

建筑业: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7.89亿元,同比增长10.8%。年末具有资质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98,比上年11户。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8.40%。其中,项目投资增长18.85,房地产投资增长17.17%。按三次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5.86%;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68.29%,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68.29%;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6.29%。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上升17.17%,其中住宅投资上升44.22%。房屋施工面积 386.34万平方米,增长27.86%;房屋竣工面积12.53万平方米,下降10.56%。商品房销售面积40.58万平方米,下降31.99%;商品房销售额14.95亿元,下降33.25%,其中,期房销售额12.77亿元,下降33.53%。

五、服务业

全年实现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31.11亿元,比上年增长3.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4.34亿元,同比增长19.9%;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5.22亿元,同比下降0.3%;金融保险业增加值14.19亿元,同比增长1.4%;房地产业增加值9.21亿元,同比增长3.7%;其他服务业增加值65.96亿元,增长5.4%。

交通运输: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125.93万人(次),公路客运周转量12774.69万人公里;公路货运量1001.05万吨,公路货运周转量81273.56万吨公里。年末全区客运线路53条,公交线路20条,公交车189辆,出租车1225辆,年末营运车辆保有量7194辆,其中,客运车2030辆,货运车5164辆。

邮电通讯: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47744万元,增长2.3%,其中,邮政业务收入4805万元,增长16.03%电信业务收入42939万元,增长0.9%。年末全区固定电话用户90220户;移动电话用户693439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83847户。

六、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国内贸易: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7亿元,比上年增长7.6%。按经营地统计,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3亿元,增长8.4%;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4亿元,增长3.7%。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116.1亿元,增长7.8%;餐饮收入20.6亿元,增长6.1%。

在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3.8%,烟酒类增长16.3%,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6.1%,中西药品类增长9.5%,通讯器材类增长19.1%,汽车类增长17%,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5.9%,饮料类下降18.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32.5%,金银珠宝类下降9.9,化妆品类下降30.6%

对外经济: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53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出口总值3.42亿元,增长14.7%;进口总值0.11亿元增长97%。

七、财政和金融

财政: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7亿元,同口径增长17.86%。其中:税收收入3.56亿元,下降14.65%;非税收入7.14亿元,增长45.5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0.25亿元,同比增长0.01%。

金融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64.09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住户存款余额415.86亿元,增长14.5%;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18.17亿元,增长1.1%,其中,住户贷款134.07亿元,下降1.56%;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284.1亿元,增长2.3%。

保险:全年保费收入25.74亿元,比上年下降4.1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77亿元,下降3.52%;寿险保费收入19.97亿元,下降4.3%。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学技术:年末全区拥有科研机构4个,全年科学技术支出4057万元,同比增长0.3%。全年共取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60项。受理专利申请596件,授权专利532 件,有效发明专利183件。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165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5.19亿元,增长59.6%。

教育:年末全区职业教育在校生7082人;普通高中在校生9334人;初中学校在校生15896人;普通小学在校生31295人;特殊教育在校生317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952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5%,初中入学率达到100%。2020年向全国各类高、中等专业院校输送新生4355人,高考录取率达到96.76

九、文化旅游、体育和卫生健康

文化:年末全区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4个,文化馆2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2个,档案馆2个,乡镇街道文化站23个。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100%,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100%。

旅游: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1251.94万人次,同比增长10.1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3.72亿元,同比下降0.4%。

体育:年末全区共有各类体育场地1727个,其中城市社区居民体育健身场地446个,乡镇、行政村体育健身场地1281个。全年全区在各类体育比赛中获得奖牌241枚。其中金牌89枚、银牌79枚、铜牌73枚。

卫生健康: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06个,其中综合医院13家,中医医院1家、专科医院13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2个,妇幼保健院(所、站)2个,乡镇卫生院 2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卫生技术人员6241人,其中注册执业医师1939人和执业助理医师302人,注册护士2901人。卫生机构拥有床位5257张,其中医院和卫生院拥有床位 4995张。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年末常住人口51.7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8.7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55.57(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比上年提高1.01个百分点;乡村人口22.97万人,占总人口的44.43%。常住人口中,分年龄段,0-15岁人口8.3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6.21%;16-59岁人口34.0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65.9%;60岁及以上人口9.2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7.89%。人口出生率6.88,死亡率8.68人口自增率为-0.18‰。

人民生活: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014元,比上年增加1251元,增长3.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737元,同比增长3.6%;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29.8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82元,比上年增加1272元,增长6.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820元,同比增长6%;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0.76%。

社会保障:年末全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247803人;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54224人;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16311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410544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34500人;参加失业保险24775人;参加工伤保险41176人,其中,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15259人。全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4713人,发放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资金3168万元;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12195人,发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5336万元。

十一、资源、环境和应急管理

水资源:全年全区总用水量6.89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6.31亿立方米,工业用水0.076亿立方米,生活用水0.28亿立方米,生态用水0.226亿立方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298.4立方米(按2020年不变价计算),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34立方米(按2020年不变价计算)。

环境:全区现有自然保护区2个,总面积15676.88公顷(其中,东大山自然保护区9560公顷;湿地自然保护区甘州段6116.88公顷),占全区国土面积的4.3%。

全区空气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值54μg/m³,二氧化硫年日均值9μg/m³,二氧化氮年日均值20μg/m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 325天,优良天数比例为89%。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0.7dB,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1.2dB。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达标率100%;黑河干流张掖段各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100%;水质均达到相应水域标准。山丹河水质属Ⅳ类。

安全生产: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9起,死亡5人,受伤4人,直接经济损失0.18万元。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02,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0.28

注:

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甘州区统计年鉴2022》为准。

2.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常住人口数、城镇化率来自全省2022年人口抽样调查反馈数

4.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按2020年不变价计算。

资料来源:本公报中新增就业人数、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率社会保障数据(不含市直部分)来自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医疗保险数据来自区医保局;最低生活保障数据来自区民政局;财政数据来自区财政局;货币金融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张掖中心支行;保险数据来自市保险协会;交通运输数据来自区交通局;电信业务数据来自区工业和信息化局;邮政数据来自市邮政局(2017年起分列甘州区数据);教育数据来自区教育局;科技数据来自区科技局、市场监管局;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数据(含市属)来自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民营经济来自区市场监管局;医疗卫生数据(含市属)来自区卫生健康局;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区应急管理局;环境监测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甘州分局;土地资源数据来自市自然资源局甘州分局;用水量数据来自区水务局;农业机械化、农业产业化、农民专业合作社数据来自区农业农村局;林业数据来自区林业和草原局;外贸数据来自区商务局;消费价格数据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消费支出来自国家统计局张掖调查队;其他数据均来自区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