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婚姻变奏曲
许多年过去了,偶尔还会忆起老家的邻居。孟奶住在我家隔壁,听村里人说孟奶是个童养媳。她不姓孟,姓啥没人知道,只因丈夫姓孟,大家都尊称她孟奶。据说她娘家家境十分贫寒,家里孩子又多,老父亲为了一家人能够填饱肚子,把儿子留下来干农活,四个女儿都分别送到别人家去做童养媳。一个冬日的早晨,她的夫家人带了两斗小米,五尺红布,赶着一辆咯吱作响的牛车将8岁的孟奶接回了孟家,从此这个小姑娘就开始了孟家的生活,或许她因为离开自己的故土哭过闹过,但小姑娘的任性不得不在岁月的斗转星移中慢慢妥协。她在孟家生了很多孩子,丈夫大她17岁,他们的婚姻与爱情无关,除了5个早夭的孩子还存活下了四个儿女。我认识她的时候,她已经是个70多岁的老太太了,丈夫已去世多年,偏襟蓝布褂和一条藏蓝色的土布裤子裹着她那瘦弱的身躯,一条咖啡色的头巾总是把她的头发包的严严实实,瘦削的脸上布满了皱纹,但眼神很好。脚上穿着一双很仿古的鞋子,最引人注目的是她的裹脚布,藏青色的裹脚布从脚裹到腿,长度大约一米 ,老人常帮大儿子一家张罗一日三餐。闲暇时间会坐在门口的台阶上和其他老人唠嗑。我和几个小孩经常围坐在旁边凑热闹,有时候她会当着很多人的面敞开她的裹脚布,一双畸形的小脚就漏了出来,我们看着她的小脚还没有自己的大,就觉得十分好笑,老人气急败坏大骂道,“死妮子不缠脚,小心以后嫁不出去”。现在想来,老人当时可能是为了炫耀自己的三寸金莲,可惜新中国成立以来,封建社会的陋习已经逐步在摒除,老人的审美观已经过时了。大约又过了三年,我们村上的最后一个裹着小脚的童养媳孟奶去世了,人们很快的就将她忘记了。
老人去世的时候她的侄子和侄女尚未成婚,由于家境贫寒侄子双喜二十八了找不到对象,村里的媒婆出了个主意“换妹亲”,就是将双喜的妹妹转玲嫁给邻村的羊痫风小子五九,五九的妹妹小红又嫁给了双喜。这婚事总算拍板。成为交易的婚姻总是风波不断,有时候双喜两口子吵架就会影响到五九一家子的情绪,有时候五九一家子闹别扭也使的双喜他们很不愉悦。曾经因为五九一家闹离婚,两个原本就关系紧张的家庭面临婚姻的危机,好在村支书是个热心肠,及时出面调解,才算平息了离婚风波,虽然这段婚姻维持了这么多年,总觉得强扭的瓜不甜,我打心眼里不看好这种叫作“换妹亲”的婚姻。
1980年父亲师范毕业后回乡下教书,听母亲说相亲的时候,父亲穿的布鞋露出了两个脚趾头,可见家境并不富裕。外祖父知道母亲喜欢做针线活,买了一台缝纫机做嫁妆,一个大红木箱承载了外祖父一家给母亲准备的所有陪嫁品,母亲带着这些简单的嫁妆,乘坐着一辆老式的卡车嫁到了我们家。这个时代,人们意识到婚姻自由的意义,父亲和母亲虽然没有琼瑶笔下的男女那样海誓山盟、轰轰烈烈。但婚姻还算顺遂,日子过得也还算安稳。
1990年秋天姑姑结婚,父亲赌气没去参加婚礼,后来得知父亲反对姑姑的婚姻。姑姑是我们村里百里挑一的好姑娘,白皙的皮肤,大大的眼睛,高挑的个头,贤惠的性格,是很多男青年梦寐以求的理想伴侣。父亲原打算给姑姑介绍个老师,可是姑姑执意要嫁给务农的姑父,所以惹得父亲很不高兴。姑姑刚嫁过去不久,公公就去世了,过年的时候姑姑还到我家借钱,大伯和父亲都为姑姑以后的生活担忧。祖母叹息说“丫头没嫁好”。但困难只是暂时的,实践证明一段和谐的婚姻和一双勤劳的双手定能浇开幸福的花朵。姑父一手精湛的木匠活为他后来搞建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姑姑勤俭持家,家里家外都是一把好手,他们仅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脱贫致富奔小康了。如今姑姑一家早已从农村搬到了城区,表弟表妹大学毕业后都有了工作,日子过得蒸蒸日上。偶尔回老家也是姑父和表弟各开一辆车。这日子过得比蜜还甜,真是羡煞旁人。可见自由恋爱的婚姻最靠谱。
2005年我与爱人相恋结婚,新房买在市区,酒席也是城里办的,父亲给我置办的嫁妆是冰箱彩电洗衣机。乡亲们吃席的时候夸我命好,刚结婚就有楼房住,当时觉得还不错。去年听母亲说,村里婷婷结婚的时候,嫁妆是一辆15万的小轿车,婚后还到印尼度蜜月,看来农民的口袋里是真的有钱了。婚礼的操办也是五花八门。前几天参加一个侄女的婚礼,吃席已不是主要的事,婚礼上大家都纷纷彰显才艺,一展歌喉,就连平时不多说话的舅妈都一连唱了三首歌,我想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70年的风雨沧桑,人们的婚姻主旋律变得越来越和谐,人们对婚姻,对爱情的追求有了崭新的看法。从以前的包办婚姻到现在的自由恋爱,这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生动体现。婚姻伴随着人的一生,婚姻的好坏影响着一个家庭的稳固也关系着人民的幸福,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从一段好的姻缘开始。
(甘州区市场监管局 王雅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