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生涯
我的父辈出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父母当年响应支援大西北的号召,1964年从遥远的山东枣庄来到荒凉的玉门镇黄花农场,开始了他们艰苦卓绝的创业生活,打土坯、盖房子、盘土炕、开荒地、种地、成家、生子,到1980年农场才通上电,1981年通了自来水,结束了点煤油灯、吃涝池水的生活。父母生养我们姊妹4人,当时经济收入低,生活过得非常拮据。
1989年我从玉门石油子弟学校考入当时的张掖师专,那时候,师范院校不收学费,还每月给补助,发饭票菜票,每月有三四十元的零花钱就够花了。1991年7月刚满21岁的我分配到离城20公里的张掖三中当老师,算是实现了从小就想当老师的梦想,所以干劲十足。当时住的宿舍是平房,冬天自己生炉子,为了省煤,节约开支,冬天是两个人合住一间宿舍,记得一年冬天合并后校长成了一个人,他为了以身作则,一个冬天没有生炉子,让人敬佩!对女老师来说最恐怖的事是宿舍的老鼠特别多,半夜会被纸糊的顶棚里老鼠呼啦啦跑来跑去的声音吵醒。有一天,天还没亮,听到同一排住的一个女老师大喊大叫的,我赶忙穿好衣服过去,看到那个刚分配来的女孩穿着睡衣站在门口哭,原来,她醒来时居然发现自己的枕头底下有一只被压死的小老鼠,真吓坏了!女孩家是城里的,又是家中老小,以前老鼠都没见过,现在居然老鼠跑到床上,而且到枕头下,吓得哭的不行,我们哄了半天,让一个男老师帮忙处理掉那只死老鼠,我们又帮她换了床单、枕套、枕巾。第二天,他爸爸专门从城里给她买了一只猫送过来,从此,我们多了一个可爱的小伙伴,课余逗着小猫玩。
刚开始面对班里的几十个学生我是有点胆怯的,怕讲不好课,所以每天都很认真的备课,练习讲课。当时的农村没什么娱乐活动,下午饭后我们几乎不是看自习就是在办公室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当时没什么电教化设备,印卷子是自己刻蜡板,自己印,也没什么多媒体教学。虽然学校条件一般,但年轻人多,都很热情,工作都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学生单纯,家长淳朴,日子过得简单而充实。
在前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下,我慢慢成长为一名成熟的语文老师,在区级市级优质课评选中成绩不错,所带班级的语文成绩也名列前茅。1995年考入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进修,开始了两年的求学生涯。回来后成家生子,先生也是老师,那时候的工资低,每月只有一百多。刚开始,我们没有自己的房子,蜗居在学校的宿舍里,后来先生调到城里学校后,我们就住在学校楼房下的储物间收拾的小平房里,两间,不足30平米。房屋外,伫立着一棵槐树,两三人合抱那么粗,有百年的历史,枝繁叶茂地覆盖在我们居住的房屋上,让屋内终年不见阳光,阴暗、潮湿,而且房子里没有安装自来水,每次用水都要去别人家提;没有卫生间,洗澡还得去公共浴池……很多的不方便,能够住上楼房是有了孩子后的最大愿望。
1999年,我考入城区的张掖二中,2001年正好学校新修家属楼,我要了六楼,中套,110平米,我们用住房公积金购房按揭,无形中减轻了许多压力。有了自己的楼房,一下子生活方便了很多,开心很多。后来调了几次工资,收入提高了,我们很快还清了贷款。生活的环境也越来越好,张掖二中成为省级示范性高中,校园修了新教学楼,科技楼,塑胶跑道,种了很多品种的树,环境优美怡人。教室里安装了多媒体,我们都用上了现代化教学设备。课余时间,和同事在校园里幽静的林间小道上散步谈心,在宽阔的运动场上锻炼身体,无比惬意!
2012年,我来到曾经工作过的张掖三中,差点认不出来了。我曾经住过的平房早已不见踪迹,有的只是一幢幢崭新的教学楼和住宿楼。有一排平房还在,但已被翻新,白墙青瓦,古香古色,别有一番风致。全部安装了暖气,建成了水冲式厕所,修建了宽敞的师生食堂,并配备了标准厨具,结束了冬天教室烟熏火燎、老师学生吃饭蹲墙角的历史。建成了计算机教室,实现了“班班通”,建设了高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建成了图书阅览室、科学实验室、数学室,并配置了音、体、美专业教室,实验仪器均已达到国家标准。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捕捉不到当初的影子了,如今的校园是“春有绿、夏有花、秋有果、冬有青”,环境育人,文化育人。
后来,我调到了教育局工作,先生研究生毕业后调到了河西学院教书,2016年我们搬到了环境更加优美的河西学院,房子更大了,生活的环境也更好了。
近两年来,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实施,各种教育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甘州区的教育,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建成了一个个高标准学校,创建了一批批全国校园足球特色校、艺术教育特色校、文化建设特色校、书香校园、快乐校园等,学生读书学习的环境越来越好了。
我不得不感叹,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了。想起父辈那一代的老师,生活极其窘迫,微薄的工资甚至难以交纳儿女的学费,为了生活,只能半工半农。至于居住环境,能有遮风避雨的地方就不错了,根本不敢有过多的要求。再看我们现在,工资呈几何级数增长,学生们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用全免,农村学生还有住宿补贴、免费的营养早餐,衣食住行都得到了充分保障,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呢?国之大计,教育为本。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也在无形中改写着我们这一代老师的命运。生逢其时,苦尽甘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为自己能生活在这样一个日益重视教育的国度而自豪,也期望与祖国同成长,共进步!
(民革甘州区委员会主委,甘州区教育局 宋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