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政务信息第12期
【目录】
★甘州区分类施策力促工业项目建设提速
★甘州区农村产权交易改革赋能集体资产增值增效
★甘州区数字化建设应用赋能审计监督提质增效
★东街街道精准救助暖心服务惠民生
★三闸镇做实“网格化服务”让群众幸福“满格”
★安阳乡多力齐发赋能乡村振兴
★靖安乡多元发展特色产业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工作动态】
甘州区分类施策力促工业项目建设提速今年以来,甘州区锚定工业强区战略目标,深入实施新型工业化,对2025年60项重点工业项目实行“保姆式”服务,严格落实区级领导重大项目挂项包抓和指挥长制,强化全程跟踪服务,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困难,力促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投产,尽快形成有效投资实物量。至目前,全区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0.84亿元,同比增长22.3%。一是紧盯进度促续建项目投产。深入黑河水电硅系材料一期、富地以琳日用玻璃硅材料等已开工续建项目现场,紧盯建设进度,抢抓施工黄金期,全力确保项目年内建成投产。二是联合审批保新建项目开工。组织相关部门联合经开区,为美科化学钾系列化学品及下游产业链、鼎研冶炼锰系合金等已落地新建项目快捷办理项目能评、环评、安评等前期手续,扫清建设障碍,力促项目顺利推进,加速形成投资新增量。三是精准对接引前期项目落地。持续加强与投资业主的沟通协调,精准对接需求,积极推动湖南桑尼森迪文创盲盒玩具、青岛天成张掖中药饮片加工等正在洽谈的前期项目早日签约落地、启动建设,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区工信局 王杰民)
甘州区农村产权交易改革赋能集体资产增值增效 一是构建全域体系提升运行效能。抢抓国家级试点机遇,建立“一个平台、三级服务”联动体系,形成区乡村一体化服务监管机制。与市级平台数据互通,严格执行统一监管、系统、规则、信息、流程、收费“六统一”标准,实现交易100%线上受理、不见面办理,持续推动交易服务向智能化、效率化再升级。二是强化制度防控保障权益增值。制定下发《甘州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监督管理制度》《甘州区农村产权交易管理制度》《甘州区农村产权交易规则》等12项规则,规范交易申请、委托受理、风险防控等重点交易环节;细化资料提交、现场踏勘等20余项操作标准,确保交易业务依规开展,保障交易数据资金安全,赋能集体资产保值增效。三是创新服务机制释放要素活力。立足三级体系支撑,在乡镇配备专职人员指导村级业务,在行政村设立信息点开展政策宣传、材料指导及现场勘察,组建“流动服务队”下沉办理注册认证与权属核查,实现要素高效流转,激活集体土地经营权等资源。至目前,累计完成九类产权交易103宗、金额2509.6万元,交易平均溢价率达8.69%。 (区农业农村局)
甘州区数字化建设应用赋能审计监督提质增效 一是加强数据采集应用。建立数据采集长效机制,完善全区数据标准化库,入库区本级218家一级预算单位、区属2户国企及其二、三、四级155个公司财务数据和6个行业主管部门的业务数据,实现财务、业务等数据采集的有效覆盖。二是加强智慧系统应用。依托“智慧审计”平台审计业务管理系统,开展审计计划下达、通知书起草、现场审计、各类审计文书、审计整改等工作,实现审计业务全流程操作。至目前,开展审计项目12个。三是加强数据分析应用。运用大数据审计思维和方式方法,审计全区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跟踪审计等项目,开展数据采集、账表查询、疑点分析、模型方法和案例分析,核查违纪违规问题疑点,为审计监督赋能增效。 (区审计局)
东街街道精准救助暖心服务惠民生 一是多维核查夯基础,精准识别救助对象。坚持入户走访全覆盖,运用“看、问、查、核”四步工作法,通过实地查看居住环境、生活设施,收集家庭成员健康状况、收入来源等有效信息1000余条,核验医疗证明、收入流水等关键佐证材料39户135人,全面掌握家庭实际困难,确保核查全面精准。二是双线服务提质效,畅通政策落地渠道。推行“线上+线下”双轨服务模式,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全程指导、协助申报,对行动不便群体主动提供“帮办、代办”上门服务15次,传递服务温度;依托微信群、公众号等平台,及时推送政策解读,开展在线答疑,提升政策知晓度,有效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三是长效管理兜底线,巩固拓展救助成果。建立完善救助台账,健全常态化排查回访机制,动态监测267户已救助家庭生活状况,着力构建“主动发现、快速响应、精准救助、跟踪回访”服务体系,确保救助政策成为困难群众坚实依靠,牢牢守住民生保障底线。 (东街街道 徐芮)
三闸镇做实“网格化服务”让群众幸福“满格” 一是调矛盾解民忧。建立常态化矛盾纠纷联调机制,组建“网格员+调解员+村社干部+志愿者+民警”矛盾纠纷排查调解队伍,开展走访排查工作,落实信息报告、分析、预警、反馈机制,评估研判风险隐患,排查化解矛盾纠纷43件,维护全镇大局和谐稳定。二是防风险除隐患。强化网格应急响应力量,组建应急响应队伍13支,配备安全帽、灭火器等基本应急物资2400余套,深入庭院楼栋、商铺等重点场所,排查用电、食品、消防等安全问题160余次,跟踪督促整改问题16处,形成“排查一整改一销号”闭环,巩固矛盾化解成果。三是优服务暖人心。依托“12345政务便民服务热线”等平台,落实“民呼我为”“接诉即办”机制,采取“集中受理、分类处置、统一协调、各方联动、限时办理”工作方式,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妇女等群体提供理发、义诊、帮办配送等爱心服务60余次,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三闸镇)
安阳乡多力齐发赋能乡村振兴 一是组织引领,凝聚发展“向上动能”。探索“政府+企业+村集体经济公司+农户”联动模式,种植小杂粮等农作物8万余亩;依托甘肃云鑫娟姗奶牛养殖基地等核心繁育基地,推广“企业集中养殖+农户分散育肥+订单收购+收益分红”养殖模式,存栏娟姗牛7000余头、黄牛和牦牛5700余头,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二是招商引资,拓宽增收“金色渠道”。通过“靶向式”招商,引入林下经济综合开发项目,投资1000万建成10个鸡棚及配套生活区、库房,完成水电管网与电子围栏铺设,投放土鸡2000余只,补植苗木8200株,种植射干、黄精等中药材60亩,打造集林果加工、林下种养等为一体的融合产业,盘活高原林资源,有效提升林地效益。三是变废为宝,激活资产“沉睡价值”。盘活村集体闲置土地资源,争取中央扶持资金70万元、村集体自筹80万元,计划购置生产线1条、颗粒机1台,建成7000㎡滴灌带加工厂房;引入社会资本推动小米加工厂项目落地,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带动村镇居民实现就近就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安阳乡 郑盛)
靖安乡多元发展特色产业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一是规模种植绘就丰收景。通过整合零散耕地,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打造千亩露地西兰花种植基地,采用水肥一体化管理模式,组织农技专家开展施肥灌溉等技术指导,亩产量达3500斤以上,实现“土地改良—产业升级—生态优化”的良性循环。至目前,已与西安、广州、厦门、南京、香港等客商签单,日出货量达18-22万斤。二是特色林果共筑致富路。依托“合作社+农户”运营矩阵,建成5万平方米双拱双膜连栋智能草莓种植温室和1万平方米玻璃智能蓝莓种植温室,配套滴灌水肥系统和智能温控大棚,年亩产草莓3000公斤、蓝莓300公斤;利用“草莓采摘节”等活动,吸引2000余人次消费打卡,推进“旅游+农业”融合发展格局,丰富乡村旅游业态。三是精深加工打造新引擎。持续延伸加工产业链条,投资2150万元,建设靖安鲜食玉米精深加工项目,引进日产20万穗鲜食玉米生产线1条,开发即食玉米棒、玉米切片等系列产品;打造2万立方米冷库1座及2000平方米蔬菜分选钢架棚1座,配套建设产品质量检验等基础设施,预计增加就业岗位280余个,推动产业链与就业链深度融合。 (靖安乡 马振城)